南朝诗歌中金陵意象的多元表现

 2022-01-20 12:01

论文总字数:18602字

目 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

英文摘要 2

引言 3

1 南朝诗人眼中的金陵 4

1.1 山雄水秀——金陵的山水 4

1.2 诗情画意——金陵的园林 5

1.3 宁静悠远——金陵的寺庙 6

2 南朝诗人心中的金陵 7

2.1 别金陵——依依不舍 7

2.2 念金陵——朝思暮想 8

2.3 归金陵——近乡情怯 9

3 金陵意象和金陵情结的形成 10

3.1 金陵意象的形成 10

3.2 金陵情结的形成 11

3.3 金陵意象和金陵情结对后世的影响 12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附录 16

南朝诗歌中金陵意象的多元表现

朱珠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oem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iterary description of Chin-li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nd selects representative poems to study the emotional impli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oems and the poets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Chin-ling and the mentality of literati creation, to explore Chin-ling from a single scattered geographical name to later generations as a unified as a whole to expr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ling Complex.

Key words:Poetr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Chin-ling;Images;Multiple performance;Scholar mentality

引言

南朝时期政局动荡、朝代更迭频繁,金陵作为宋、齐、梁、陈四朝国都成为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文人士族聚集,殊方异珍荟萃。“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是其自然人文魅力的最佳阐释。在文学上,南朝时期也是诗歌变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五言诗经历了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宫体诗等多种变化发展,大大丰富了这一时期诗歌的内容题材和体制风格。这一时期,金陵的山川风物开始成为诗歌描写的对象并逐渐意象化,而南朝特殊的政治背景使文人南迁北移,空间的移动尤其是入北文人对金陵的描写使金陵的意象化进一步加深,形成其独有的意象风格。金陵在南朝时期开始由地域概念向意象化转变,为唐朝盛起的金陵怀古诗创作奠定基础。

自古对金陵的研究便十分详尽,唐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对当时的山川、建筑、君臣言行都有记录,并且在展现六朝时期历史变迁的同时还将部分南朝士人单列成传,保存大量与正史不同之处,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清顾炎武撰写的《建康古今记》(南京出版社,2012年版)为记载明旧都的志书,内容涉及政治、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胡阿祥等人所编《南京通史(六朝卷)》(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囊括了六朝时期金陵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行政规划等情况,其视野放大到六朝都城而不仅限于南京城区。

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南北朝文化的研究,作为南朝国都的金陵成为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如胡阿祥所著《中古文学地理研究》(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版)以中古时期文学作品和文人籍贯等史料为基础,分析了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或者将后世诗歌中的国都两相对比,研究其文化价值,如葛永海的《金陵守望与长安放歌:唐代都城诗的审美歧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4期)。而张喜贵《地域文化与庾信创作之关系》(《船山学刊》2010年第1期)则是将庾信创作与其生平相联系,探析南北朝迥异的环境对其后期诗风转变所起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关于金陵怀古诗的研究,探索了“金陵意象”的确立与发展过程。如刘桂华《“金陵意象”的词学传承及艺术创造》(《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阐述了从诗学向词学过渡的意象发展过程。蒋少华《金陵王气的历史回音》(《寻根》2011年第4期)追溯了金陵王气作为怀古诗中重要典故的真正历史背景。葛永海《历史追忆与现实沉迷:唐诗中的金陵与广陵—以江南城市文化圈为研究视阈》(《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通过两座城市的对比展现城市文化发展与诗歌的互动关系。另外如张承宗《唐朝咏史说金陵》(《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陆精康《唐诗中的金陵王气》(《语文建设》2013年9月)及李纯海《浅析六朝诗歌中的江南意象》(《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都阐述了诗歌中的金陵地名意象,但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仍有继续深入的探讨空间。比如对南朝时期开始的金陵描写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唐宋诗词,缺乏对南朝诗歌的关注。有关金陵意象的生成与接受多从地域文化与文学角度探讨环境对文学影响,对于南朝文人与京都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由南入北诗人金陵诗歌创作心态研究、以金陵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等问题仍未得到充分探讨。

逯钦立先生编纂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在前人基础上收集佚句、补注出处,编次有序。本文以宋、齐、梁、陈四卷诗中收录作品为基础,结合地方志等史料,从地域与文学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其中有极具代表性的文人诗进行具体分析。并选取金陵特色的代表性景观分类阐述,通过南朝诗歌中对于金陵的多元表现探讨文人情感意蕴和审美取向,构建极具地方特色的金陵意象。

1 南朝诗人眼中的金陵

“江南佳丽,实多名山。”[1]《景定建康志》中载:“由钟山而左,自摄山、临沂、雉亭、衡阳诸山,以达于东,……自钟山而右,近之为覆舟山,为鸡笼山,皆在宫城之后。”[2]金陵三面环山,江阔水深。清新秀美的自然风景成为南迁士人的游览对象,原生态的山水风光为诗人提供诸多描写素材。而南朝时期园林艺术的发达使山水经人工雕饰而具浓厚人文因素,诗人登楼游园,品赏池苑,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山水描写更具审美色彩[3]

1.1山雄水秀——金陵的山水

由谢灵运开启的山水诗创作首先将山川形胜作为独立景物引入诗歌,把对自然的欣赏集中在山水的具体描摹上,在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对象同时强化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功能。谢朓在谢灵运的山水诗成就上进一步发展,使山水诗脱玄言之窠臼。他年轻时在金陵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受江南风景的熏陶,留下众多描写金陵形胜的诗歌。

谢朓诗歌中金陵形象的富丽繁华常常是通过山林美景来表现的,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4]诗中呈现出京都清朗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登山遥望,京都的屋脊在日光的照耀下明丽多彩,城内的楼宇参差不齐,清晰可见。漫天的余霞犹如锦缎,澄明的大江静如白练。诗人用简练清丽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立体的大江美景。诗人眼前水天相映,美景如画,而思及自己将要离开京都,不禁满怀惆怅。

谢朓描写金陵都市风光的同时,也在山水风光中陶冶性情,忘却烦忧。如他在《泛水曲》[5]中写道:“雨露沾翠叶,金凤鸣素枝……日晚厌遵渚,采莲赠清漪。”全诗表现其外出游玩的自然情趣之余,又有“百年如流水,寸心宁共知”的感慨。全诗风格清新恬淡,充满自然意趣。同为游玩之作,《游山诗》的风格更为沉郁,这与金陵龙盘虎踞的风景形胜不无关系。

山水不仅构成金陵一地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象,也是南朝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南朝诗人常纵情山水、登高而赋。徐勉《昧旦出新亭渚》便描绘了他驾车出游时所见之景:山映初日,江水澄澈,枫林中暮霭缭绕,黄鸟相互鸣叫。谢朓《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更为人熟知:“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6]诗人从诗题便交代了此作为和诗,是与徐勉一同出游所作。首联以“皇州”指称金陵,将其与宛洛二地相比,赞赏金陵美景可比汉时古都。诗人蓦然回首,望见滚滚长江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日光在川上浮动,整个画面苍茫雄壮。下联转入农家风光的描写,语言细腻传神,清新可爱,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诗人的留恋向往之情。本诗作为和诗,比徐勉原诗略胜一筹,不似其移步换景的描写手法,而是着重刻画具有代表性的春日风光,取景化境,将自己热爱自然的情感融入其中。而且全诗短小精炼,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具有鲜明的“永明体”特征。

相同的山水景色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着不一样的色彩,金陵的众多山水在被诗人写于笔端时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同样是写山水,直接描写的诗作不在少数,但也有一些诗人将山水作为切入点,综合表现所见所感。比如虞骞的《登钟山下峰望诗》[7],不着意于写钟山之景,而是借钟山的“散意百仞”、“极目千里”,从另一个角度欣赏金陵风景,给自己带来新奇的感受。“遥看野树短。远望樵人细”,登高临远带来的惊喜也诗山水诗的面貌不断丰富,描写更加多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金陵风光。

1.2诗情画意——金陵的园林

金陵作为人杰地灵之都,不仅山川秀丽,风景如画,园林建筑也巧夺天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期,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期,因此也是最富有艺术创作精神的一个时期。”[8]这一特点在六朝杰出的园林艺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结合金陵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山水审美在东晋士人南渡后得到充分表达,于佳山水处建园凿池成为传统。而园林艺术的空前发展也为南朝文人的诗意栖息创造可能,园林成为自然与人文精神的载体。随着台城遗址逐渐还原,南朝建康的楼阁风貌可见一斑。华林园、建兴苑、征虏亭等史载的皇家园林就有二十多处,其中以华林园为首的皇家园林成为“六朝时期江南地区历经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久的一座皇家园林,也是六朝皇家园林的代表作”。[9]南朝时期皇族、士人游历园林,欣赏巧妙园林构造和秀丽风光的同时也经常在此处举行宴饮活动。君臣齐聚一堂,曲水流觞,把酒赋诗,众多诗篇诞生于此。

南朝王融奉敕所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10]中便提到:“于时青鸟司开,条风发岁,粤上斯已,惟暮之春,同律克和,树草自乐。禊饮之日在兹,风舞之情咸荡。去肃表乎时训,行庆动於天瞩。”“禊饮”为古时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的宴饮活动,曲水流觞原为此日的民间传统习俗,后来演变成文人墨客聚会时的助兴雅事,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雅集传为千古佳话。也是兰亭之后,造园之风极盛,园林中多建有流杯亭,君臣贵族每逢上巳日便在园中举杯畅饮,在一觞一咏间畅叙幽情。到南朝时修禊的传统进一步发扬,这一时期也留下大量曲水诗、应诏诗。

值得注意的是,士人在奉敕应诏诗的创作过程中多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热衷于歌功颂德,表现帝王的功绩。因此,这一时期的公宴诗多在形式上费心雕琢而不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多是颂美之词而缺乏文学价值。但从其描绘的园林景观中仍可感受当时建筑艺术之盛,在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反映出南朝诗歌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860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