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毛作品中的宗教情怀与孤独意识

 2022-01-20 12:01

论文总字数:13254字

目 录

一、三毛与宗教文化的因缘 3

1.1台湾社会与宗教 3

1.2家庭的影响——基督教 4

1.3寻找心灵的救赎—佛教思想 4

二、三毛作品中的孤独 5

2.1都市中的孤独 5

2.2人生修行中的孤独 6

三、三毛“孤独意识”的内涵 7

3.1孤独意识与艺术的追求 7

3.2孤独意识与精神家园的守望 8

四、三毛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和“宗教情怀”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论三毛作品中的“宗教情怀”与“孤独意识”

张秋慧

,China

Abstract:Sanmao,the legendary female writer of a thousand water like wandering mountains, with its uniqu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dedication to us to show a Chinese woman's exotic.She will pour out his life on written down with writing attitude of swimming in arts, so we can see from her work that shines everywhere religious feelings and lonely consciousness. This "religious feelings" and "lonely consciousness" in the works of Sanmao convergence and integration, constitute a mor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f Sanmao. So that we can better interpret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writer Sanmao.

Key words: Sanmao; Religious feelings; Lonely consciousness

不论是雨季的青涩迷茫,还是沙漠中的幸福相守,亦或是失去恋人后的痛苦绝望,三毛的心中始终萦绕着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由于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所形成的,从而别人无从体会。而三毛向往的“自由”与“与世隔绝”又限制了与现实生活中人类的交往,更加加深了内心的孤独。在享受这种孤独的时候,三毛也在竭力摆脱孤独感的存在。而宗教就成了三毛摆脱孤独感的一种方式。她阅读《圣经》、《佛经》,不过就是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三毛相信死后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不正是宗教幻想的“永生说”吗?《不死鸟》中:“如果我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而这种克服了人类生存有限感的归宿,又激化了三毛内心的孤独。再言之,拥有宗教情怀的她,怀着与神同在的信念,万山千水的流浪。这种信念是支撑她走下去的动力,也是祈求“神”会救她的美好愿望。《夜半逾城》:“请菩萨安排,感动研究所,让我留下来做一个扫洞子的人。”所以,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处处闪耀的宗教之光。宗教是三毛孤独中寻求的精神慰藉,而身为宗教徒所拥有的“宗教情怀”,又进一步加深了三毛的“孤独意识”。

一、三毛与宗教文化的因缘

1.1台湾社会与宗教

台湾是一个多宗教融合的地区,其中百分之九十的民众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多以佛教、道教、基督教为主。其中,佛教与基督教影响最大,尤其对台湾知识界。如台湾的一些大学成立佛学研究团体,基督教也创办一些大学扩大神学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这样,就催生了一批批即受传统宗教信仰影响又受西方宗教信仰影响的学者和作家。这些学者和作家,有的是因信仰,有的是因对神学或佛学的关注,有的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与宗教发生关联的。

三毛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少年时即信仰基督教。而对佛学的关注则来自于文学的影响。而受台湾本土宗教的影响,莫过于晚年玩笔仙,通灵之类的了。眭浩平曾说三毛不仅信仰基督教,对其他宗教也有所接纳,朝拜寺庙、有意做修女……玩“碟仙”、“钱仙”,还参加“观落阴”和多次用通灵“自动书写”和死者交流。

从三毛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透露的那些光怪陆离的事件,其中描述的一些关于梦的预见性的文章。《梦里梦外》中三毛不止一次的梦见一个红衣女子,总是嘴唇轻启,似要吐露一些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然而三毛却总是搭乘着火车远去,次次与其擦肩而过。这样每次诡异又相同的梦境,让三毛迷惑又惶恐。而不久之后的一次远行,红衣女友的相送更是见证了梦境的真实性。但三毛却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契性,才让她感受到了朋友的关怀。实际上都只是一场巧合,与之前在拉芭玛岛上做的梦其实并无关联。而拉芭玛岛上做了一个送棺材的梦之后,三毛认为这是不详的征兆。然后在一个凉爽的秋日,荷西突然逝去。梦里的现象在现实中接连实现,让三毛这个孤独的人更加希望在梦中寻找心灵的慰藉。热衷于用“笔仙”、“通灵”与逝去的荷西通话,以解思念之苦。

对台湾民俗宗教的信仰,让三毛一度成为一个很通灵的人。但这种迷信的做法也只是对痛失爱人后无人可诉的孤独感的宣泄。这种“通灵”,相反也并没有让三毛孤寂的心灵得到救赎。而最能引起三毛孤独意识共鸣的则是她信仰的基督教与亲近的佛教,从她的作品中大量引用《圣经》与其表现出来的佛教思想我们不难看出来。与此同时,通过对三毛作品的解读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台湾宗教社会文化与作家学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1.2家庭的影响——基督教

三毛,原名陈懋平,浙江舟山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黄角桠。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家庭妇女,且两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生活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里,使三毛从小就对基督教耳濡目染。在《紫衣》中,因时间紧迫来不及参加同学会,母亲让三毛向上帝祷告,祈求车子可以慢点开。虔诚的基督徒母亲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散发着一种宗教意识,这对三毛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家人、环境对三毛宗教观的形成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陈嗣庆说三毛在被水淹了得救之时,却不哭不闹,第一句就是“感谢耶稣基督”。三毛在危急时刻还不忘感谢耶稣,足见其基督情怀之虔诚。由此可见,宗教文化修养已经在小小的三毛心中生根植芽了。

但是三毛却不具备西方人那种与生俱来的宗教感。她是怀揣着自己的人生观与传统文化的浸润,来一步步了解基督文化的。她不怎么注重基督礼仪,却十分注重宗教精神,否则也不会在关庙下跪求签了。不注重基督神性,却注重基督人性。基督教义中的仁爱和平、温柔良善、忍耐节制、完善反省等品格在三毛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三毛又全面、彻底地诠释了基督教“爱”的真谛。《悬壶济世》中描述她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仍尽绵薄之力为穷苦的撒哈拉威人治病、送食物。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三毛始终都秉承着由己爱人的处事原则。沙漠里的生活,穷苦而又艰难,但三毛并没有因此而失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她总是对那些陷于困境中的人们施以援手,以宽容之心对待左邻右舍的“小市民”行为,就算安静的生活时常被打扰,她也依旧坚持心灵的真善美。从《撒哈拉的故事》一文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三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性的一种自由。虽然撒哈拉荒凉落后,但是却是一个再现人类原始生活的神奇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人性的淳朴之美,它不同于大都市的霓虹灯,却是三毛心中的一块栖息地。三毛自由徜徉在这漫天黄沙中,在基督教文化的浸润下,广撒博爱的种子,使这一片贫瘠的土地,终有一天,开出人性之美的花来。

1.3寻找心灵的救赎—佛教思想

如果说三毛的基督情怀是受家庭影响比较大的话,那么对佛教的亲近则来自于文学的浸润。三岁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三毛,整日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不能自拔。而众多书籍中《红楼梦》犹如一颗熠熠发光的晶石般照亮了三毛的人生,《红楼梦》不单给了三毛文学上的启蒙,还有哲学上的杂糅在一起的中国传统的佛道思想,对三毛的世界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少年时的三毛孤僻自闭,一度休学在家。复学后又经历初恋失败,被已婚画家欺骗,未婚夫猝死的磨难,这让情感脆弱的三毛更加易碎。直到他遇到了等了她六年的荷西。那个像“海神”一样的大胡子男人,让四处流浪的三毛终于找到了停靠的港湾。但是世事无常,人有旦夕祸福,荷西永远地去了。这使悲戚的三毛痛苦欲绝。经历过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后,三毛参透了佛教的“无常”,把它转化为生命中的实相,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而“有漏皆苦”又引起了三毛自身情感的共鸣。无论是内在的痛苦还是外在的痛苦,三毛都有所感受。而佛教宣扬人生是苦海,只有克除“贪、嗔、吃”,知足常乐,才能减少痛苦。从而对于旅途奔波,喜欢随性的三毛,在孤独和寂寞中与佛教更加亲近。

《夜半逾城——敦煌记》中,三毛在莫高窟观赏壁画时,看到弥勒菩萨塑像脸上光芒万丈,感觉到菩萨将手从她头上轻轻拂过,悲拗不止的三毛被菩萨慈悲的力量度化。出来的时候心里一片清明,再也不复之前的哀痛。这种得到救赎后的超脱感或许也是三毛数月后自杀的原因之一吧。在这里,三毛对于佛教的感悟营造在了一个宁静肃穆的氛围中,潜在地表达了一种摒弃尘世,脱离苦海,寻求救赎的精神力量,而这些始终又是围绕着对人和社会的关怀,对自我精神力量的一种超脱。她通过自己的生命追求来享受人生,享受自由,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净土。以淡薄寡欲的情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作为积极入世的动力。

在《远方的故事》一文中三毛也有提到虽然自己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但是不只看《圣经》,也看佛经,她认为,这是不相关的。《流星雨》中也说不止比较青睐台湾的民俗宗教,如果遇见寺庙,也进去朝拜。可见,三毛本身的信仰并不影响她对其他教派的亲近与接纳,两种宗教思想可以说贯穿了三毛的一生。

二、三毛作品中的孤独

2.1都市中的孤独

生活在都市中的三毛,不沾染世俗的尘埃。她选择生活在无边无际的撒哈拉沙漠,而不是喧嚣的市区。她钟爱大自然的绮丽景象,却忍受不了都市的喧闹熙攘。她是自由飞翔的小鸟,翱翔在不受束缚的自由的天空。她展望她想去的世界,山川、河流、人物、风情,却独独摆脱不了内心的孤独。在《爱和信任》中,三毛表现淡泊名利的一面。她只希望生活在蓝天白云下,静看朝起幕落,远离世俗的纷扰,独享那片刻的安宁。可是这小小的要求,在繁华喧嚣的台北,又岂非奢侈?向往于安逸、简单生活的三毛,繁华的都市却令她无处适从。内心的孤独让她偏安一隅,又使她与热闹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归》中曾明确表示:“台北是太好的地方,可是我的性情,热闹一时是可以应付下来,长久以来人总是觉得身心俱疲……可是在台北那样的滚滚红尘里过日子总是太复杂了,目前最需要的还是恢复一个单纯而清朗的日子,荷西在过去的六年来教给我的纯净是不该失去的。”都市的热闹与喧嚣,亲人的关爱,反倒使三毛内心更加孤独起来。她要的不是这些,她只需要寻求心灵的那份单纯与清明。都市就仿若滚滚红尘一般,带给她的,只有羁绊,只有更加深切的孤独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三毛的孤独意识贯穿他的全部生活,并非因地域的改变而改变,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感觉,发自内心,并不是任何外在的东西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总能看到三毛孤独意识深处隐藏的“宗教情怀”。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25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