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彬彬的批评文及现代意义

 2022-01-20 12:01

论文总字数:13409字

目 录

摘要 ………………………………………………………………… 1

引言 ………………………………………………………………… 3

一、王彬彬批评文的特点 ………………………………………… 3

(一)多面的关注视野 ……………………………………………………………… 3

1. 文学批评

2. 对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等问题的整体关注

(二)自成一家的批评风格 ………………………………………………………… 5

1. 严谨理性的思维和杂文性的语言

2. 有锋芒的批评态度

3. 现实关怀

(三)王彬彬纯正的批评立场 ……………………………………………………… 7

二、王彬彬批评文的现代意义 ………………………………… 8

(一)王彬彬式批评的现实启示作用 ……………………………………………… 9

1.以中立理性的态度做批评

2.尊重文本和事件本身

3.对文学创作者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

(二)王彬彬式批评是社会学批评的一种成功示范…………………………………10

1. 对道德精神的呼吁

2. 现实关怀

3. 学理性和文学性俱佳的文本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12

浅论王彬彬的批评文及现代意义

姜园园

,China

Abstract: As a famous contemporary critics, Binbin Wang’s criticism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broad field of vision,his own style of criticism and the pure critical standpoint. Exploring Binbin Wang’s criticism, On the one hand,it is aim to understand his analysis, on the other hand,it is aim to put him in today's society, exploring the greater value hidden in Binbin Wang’s criticism. Finallly,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of the contemporary criticism, I will talk about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his criticism.

Key words: Binbin Wang; criticism; characteristics; modern significance

引 言

2010年,一篇名为《汪晖lt;反抗绝望gt;的学风问题》的文章在学界掀起了层层“巨浪”。这篇文章大胆地指出清华大学教授汪晖的成名作《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中存在文理不通和剽袭问题。一时间,学界哗然,国内外学者纷纷被席卷而入,有的站队各抒己见,有的则选择中立围观。而这篇产生巨大“轰动”影响的文章的作者就是现如今的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五年前王彬彬因为一篇文章引发学界关注,初露锋芒。现如今,王彬彬俨然是一名著名学者。不过,他的出名可不纯粹是因为五年前的那一场“风波”, 在从事批评工作的二十余年里,他是在用作品与思想说话,出版了多部为人称道的著作,颇具代表性的有《为批评正名》、《文坛三户》等。

王彬彬的批评文自成一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他广阔的关注视角、个性的批评风格、严谨的文章思维、始终如一的批评立场、浓厚的现实情怀获得学界许多人的欣赏。

本文重在通过王彬彬的批评文浅析其批评特征,同时将其置于当下时代背景下,做出一些比较,以探寻王彬彬批评文的现代意义。

一、王彬彬批评文的特点

(一)多面的关注视野

阅读王彬彬的文章,我们会发现,他的文章涉及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还涉及了社会、政治、历史、教育等多个领域。从这个层面来说,王彬彬的关注视野是较为广阔的。他的文学批评着重体现出了他对文学的思考,而他对社会“大文化”的整体关注,则更体现出他的社会现实情怀。

1.文学批评

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的王彬彬,主要是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研究,他的文学批评自有一番功力。

王彬彬的文学批评是他个人的一种审美感受的表达。这算是借用了他说过的话了。王彬彬曾说过,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为“文学批评”下定义,他的说法是:“文学批评是批评者审美感受的表达。”[1])首先,王彬彬有个爱读书的好习惯,这就为他能够丰富个人的审美感受创造了条件。他完全是个舍不下经典文学、著作的人——在身边许多同学都忙着钻研外来理论、书籍,总是努力想要通过某一个作家的作品来生搬硬套众多流行理论的时候,王彬彬却更愿意与文学为友。因为同学们不爱去图书馆,所以他有自己可以“独享”的集体借书证。进入复旦之后,他的读书范围则有了更大的跨度。

王彬彬纯粹的文学批评是他批评文的主心骨、主力军。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文学评论创作,比如其研究生时期的《残雪、余华:真的恶声?——残血、余华与鲁迅的一种比较》以及后期的他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在功利与唯美之间》。从二零零零年以来,他相继出版了《为批评正名》和《文坛三户》,前者被称作“文化酷评时代的孤独音符”,王彬彬在其中对以怎样的心态和身份做批评做出了思考。他用自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用自己对社会百态的观感,刻画自己所认为的“批评”的模样。他在书中谈到的几点批评要素譬如朴实的信念、个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责任感以及必须坚守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后者《文坛三户》中,王彬彬大胆地批判了金庸、王朔和余秋雨三人的“帮字号文学”,对每个人的论述有七八万之多。著名学者丁帆认为:“《文坛三户》‘与人驳难’的批评姿态,是用学术之公器,来剖析中国作家的文化人格。”[2])可以说王彬彬是始终坚持做批评、真诚做批评的。

从他近些年来的文学批评来看,他始终坚持着表达自我的审美感受。以其对毕飞宇的几篇批评文来说,他论述过毕飞宇小说中的修辞艺术,论述过毕飞宇小说中的性话语,也论述过毕飞宇在第八届茅盾文学获奖的作品《推拿》。不论是论修辞,论语言,还是论《推拿》的整体感知,王彬彬都始终坚持表达个人的观点。如在《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中,他不是跟随大众步伐去分析毕飞宇的成名作《哺乳期的女人》,而是把视线放射到了毕飞宇早期的作品上,指出其早期几部作品细腻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即毕飞宇某些早期的作品都是有资格成为他的“成名作”的,如《那个男孩是我》等。同时,他还将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说明两个阶段的前后差异,前期是“书生气”的声调,后期是“高明的说书艺人”。这也是其个人个性化的概括。在《毕飞宇小说中的“性话语”》中,王彬彬则通过详尽的举例和分析,指出毕飞宇小说中性话语对于小说人物性格塑造、反映人性的重要地位。在《论lt;推拿gt;》中,王彬彬花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最喜欢的人物——都红,他对都红人格的善良和单纯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可以看出,王彬彬在文学批评中显现出的评判标准是个人化的、自我化的,他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模棱两可,他有自己所肯定的和所追求的,他是在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个人心灵感受。

王彬彬所写的文学批评文章,常常都能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发人所未发,感人所未感。他的评论往往能发人深省、分析透彻,让人不觉遁入其中。他的文学批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评论,其中透露出的,更是他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他的著名批评集《在功利与唯美之间》,主要是针对当时文学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发出自己的深思,讨论了文学的价值和功用,结合理论化的分析,针砭时弊,

2.对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等问题的整体关注

王彬彬从纯粹的文学评论走向对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等问题的整体评论,主要是从90年代开始的。如果看过王彬彬多年来的文章,不难发现,王彬彬本身就是一个较有个人想法的人。很多事情他见解独到,而且他有时甚至是犀利地让人生畏的。因为王彬彬很有抱负,对事件的感知能力强,所以我认为他从纯文学评论转向关注许多其它问题,这并不足为奇,并且是合情合理的。这可能多多少少也受到了他的老师潘旭澜的影响,在潘老师去世之后,他在回忆中提及在老师在世前,他们总是会聊聊国家大事,聊聊对当今时事的一些见解。

王彬彬都思考过哪些文学之外的问题呢?首先是历史问题,他于《在国共关系的一段往事》中阐述了几件国共往事,包括前线拼杀和后援不继是蒋介石的烦心事,以及中共的心腹大患《自首法》等。关于前者,他详尽地描述了当时农民运动“风生水起”的现状,进一步指出农民运动不光光给广大的地主阶级带去了极大的“麻烦”,更是对北伐前线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蒋介石“焦头烂额”;关于后者,王彬彬也是参考多家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说明《自首法》对共产党的巨大危害。他的观点分析的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十分具有说服力。在文化问题上,王彬彬关注的就更多了一些,这一领域的批评文主要反映了王彬彬对当代学者的一些思考,他勇于针砭当今学界风气,提出个人看法。作为一个评论家,他思考过批评家应该如何做批评——一个批评家应该从语言中得到快乐[3]),作为一个学者,他提出“市场的销量和批评界的口碑,二者只能有其一”。[4])确实,一个作家理应是把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放在首位的,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市场,那他所创作的作品只是快捷化的“商品”罢了。社会问题上,以《社会生活的底线是何时崩溃的》为例,王彬彬思虑了文革对社会的影响——“文革”最大的罪孽,即是“对天理天良、对社会生活的底线的摧毁,对人们心灵的毒害”,[5])在文革过去很多年的今天,王彬彬仍去探究那个社会所留下的阴暗,发人深省。教育问题上,作为南大的教授,他也关注着当今的大学学风问题。王彬彬敢于提出“研究生总体质量低于本科生”[6])的看法,他对现今各个学校硬性规定老师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层次的论文来扩大学校“档次”的行为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是荒唐的。

可以说种种问题,都体现了王彬彬对社会、历史、教育、文化等问题的关注是全面而深刻的,也更能体现出他是一个“多思多虑”的人。

(二)自成一家的批评风格

读王彬彬的文章,总是觉得会看到鲁迅的影子,他的文章语言不是华丽型的,常常是以朴素直白的方式展露在你的面前,这其中,却又总是体现着其理性的思维。他的文章思想不是走得婉转温和的路线,而是给人一种毕露锋芒的感觉。他总会带着一个问号,就像是一个“质疑者”,总是“毫不留情”地在你满足于现有说法时给你冷不丁的“当头棒喝”。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40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