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4-02-06 10:02

论文总字数:9667字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城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区域城镇化差异一直制约着江苏省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城镇化差异作具体分析,归纳出其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原因及消极影响,并结合各区域的自身特点提出促进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江苏省,城镇化,区域差异,对策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urbaniz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obtained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urbanization have restrict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Jiangsu reg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f combining research, urbanization difference in south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Jiangsu three areas for specific analysis, summed up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Keywords:Jiangsu province, urbaniz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1 前言 4

2 城镇化及其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 4

2.1 城镇化的定义与内涵 4

2.2 城镇化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 4

3 江苏城镇化区域差异分析 5

3.1 江苏省概况 5

3.2 江苏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特征 6

4 江苏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原因及消极影响 8

4.1 江苏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原因 8

4.2 江苏城镇化区域差异的消极影响 9

5 推进江苏区域城镇化差异缩小的建议 10

5.1 培育新的城市增长极 10

5.2 优化产业布局 10

5.3 构建区位一体化 10

5.4 调节政府政策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 前言

城镇化不但可以调节区域的产业结构,而且有助于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区域城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江苏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苏省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针对该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做了诸多的研究:孙明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揭示了江苏省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差异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周玲霞则从外在表现和内在动力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城镇化区域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段七零通过江苏省城镇化区域差异实证分析,针对各区域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促进江苏城镇化区域发展的对策。这些研究虽然都对当地的城镇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往往受到我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滞后的制约,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本文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城镇化差异作具体分析,提出促进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2 城镇化及其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

2.1 城镇化的定义与内涵

探讨城镇化的定义与内涵是开展江苏省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的前提。城镇化通常是指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集中以及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1]。随着城镇化研究的深入,城市的划分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城镇化定义的争论依然是众说纷纭。本文梳理的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城镇化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是一种从农村区域向城市区域的空间转变。第二,城镇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从农业向非农业的经济活动转变。第三,城镇化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是其不断升级的过程。第四,城镇化从人口学角度分析是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第五,城镇化从人类学角度分析是人们伴随着经济、人口、空间等转变,其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第六,城镇化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是城市文明向农村不断扩散的过程。城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不能单纯的从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而需要从以上六个方面综合理解。

2.2 城镇化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他认为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往往是不均衡的。在一定时期内,那些主导经济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往往会形成该地区的一个增长极。法国地理学家布代维尔拓展了增长极理论的内涵。他认为增长极不仅包含了经济因素,还和地理位置相关,那些集聚的城镇往往形成了该地区的增长极[2]。其中,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就是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与应用。

2.2.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缪尔达尔认为“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是造成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其中,“极化效应”是指受到要素收益差异的影响,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3]。随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拉大,地区性的二元经济结构就逐渐形成。缪尔达尔根据二元空间结构理论,又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优先次序理论。他认为,政府应当鼓励那些具有优势的地区开展经济建设,以此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他指出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宜过大。

2.2.3 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是在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融合了生命循环论,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的一种理论[4]。它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并且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在空间上推移。在梯度转移理论中,区域往往被划分为低梯度区域和高梯度区域。其中,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构成了高梯度区域的产业,而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构成了低梯度区域的产业。生产力的空间推移是从高梯度区域产业向处于低梯度区域产业推移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空间推移的速度加快,区域间的差距就可以逐步缩小。

2.2.4 倒“U”型理论

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指出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他是在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的基础上融入了时序的元素,运用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开展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的理论。倒“U”型理论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的经济不均衡会逐渐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当达到鼎盛时期,区域间就会达到一种均衡增长的状态[5]

3 江苏城镇化区域差异分析

3.1 江苏省概况

江苏省简称苏,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一个省份。它地居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与上海市、安徽省、浙江省、山东省接壤。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河网稠密。全省辖13个地级市,27个县级市,25个县,省会南京市。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06%。2012年末江苏总人口7920万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目前,江苏省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仍处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末,江苏省城镇化率达55.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随着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城镇化差异的逐渐扩大。目前,区域城镇化差异成为制约着江苏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江苏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特征

3.2.1 城镇数量———由苏南向苏北递增

城镇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城镇数量等作为衡量江苏省区域城镇化的主要指标。关于江苏省区域城镇化主要指标对比,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江苏省区域城镇化主要指标对比

指标

苏南

苏中

苏北

全省

特大城市/座

南京、无锡、苏州、常州

--

徐州

5

大城市/座

镇江

南通、扬州

淮安、连云港

5

中等城市/座

江阴、宜兴、常熟、张家港

泰州

盐城、宿迁、邳州、新沂

9

面积比重/%

31.75

23.34

44.91

--

人均GDP/万元

6.18

3.37

1.96

3.96

城镇/个

212

256

462

930

城镇密度/个/km²

7.5

12.5

8.5

9

城镇化水平/%

67.7

50.2

43.1

54.3

资料来源: 江苏省建设厅等,2009年江苏省城市发展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66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