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浪人员现状及其治理的社会学研究

 2022-02-10 06:02

论文总字数:20694字

摘 要

通过分析流浪人员在麦当劳等快餐店蹭睡现象,旨在揭示当下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游民”--无家可归者的生存现状, 解读他们何以沦落至此?出路何在?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这种生存现状?本研究通过个案分析、非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搜集整理资料,结合社会学相关理论,分别从家庭、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深度剖析无家可归者的处境及其根源。最后,本文提出,高效、可持续的社会救助体系是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根本途径,并试图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借鉴西方、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稳妥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无家可归者 社会排斥 社会网络 社会救助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meless people in the McDonald's and other fast food restaurants rub sleep phenomen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urvival status of the current transition period of China urban homeless, homeless, they interpret why is reduced so far? What is the way out? How should we help them get rid of the status quo? In this study,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n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collecting data, combine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sociology, respec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depth profiling of the homeless situation and its causes. Finally, in this paper,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melessness, and tries to proceed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in reference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Japan, Korea, Singapore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proposed reliable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Keywords: Homelessness Social exclusion Social network Social assistance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4

1.1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2 概念界定和文献回顾:

1.3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城市流浪人员的实证研究 11

2.1个案情况:特征及谋生方式

2.2流浪人员失范行为研究

2.3 问卷调查

2.4 救助站情况

第三章 流浪现状分析:社会排斥路径 19

3.1个体能动性缺陷—流浪人员不愿进驻救助站

3.2结构性缺陷—救助制度困境

3.3社会排斥路径

第四章 治理困境及突破 26

参考文献 31

致谢 32

第一章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城市流浪汉蹭睡现象: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公共场所成了公民休闲娱乐之地。随之出现了一批所谓的“蹭睡族”。这一群体涵盖的范围很广,但以20-50岁之间的成年人居多。而这种蹭睡行为一者影响个人形象,二者影响了商家的正常营业,三者对城市形象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关注的蹭睡群体是流浪行乞人员,解读他们何以沦落至此?出路何在?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这种生存现状?这是一个边缘化的群体,大多寄宿在24小时麦当劳或肯德基店铺内。他们居无定所,无暂住证,很多人又没有身份证,没有正式的工作。蹭睡的流浪人员有着很大的流动性,多数是出于经济压力从而选择在快餐店蹭睡。

  流浪群体良莠不齐,有恶意乞讨者、偷窃者、拐卖儿童者、公共场所寻衅滋事者等等,这些行为扰乱社会正常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社会治安,多数无视正常的社会文明,为城市的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成就了一帮人,但竞争力弱的人群成了失业者、无家可归者。长期无家可归、怨恨积累,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他们四海为家,无人关照,又遭受白眼,诱发诸多的犯罪行为,为城市的良性有序管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群体间又有着等级划分,无家可归者本身的人身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流浪人员间因为小事发生争吵,甚至斗殴致死现象时有发生,而这些人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对流浪人员的人身侵害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比如哈尔滨两醉酒男无故殴打流浪者,致其重伤。此外,这一群体中有部分是有着前科的犯罪嫌疑人,成为了犯罪嫌疑人混迹的场域。这些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来说是有着严重阻碍的。流浪人员的健康卫生问题亦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医疗救助的不完善,导致了有病无处医治,有的甚至只能坐着等死。流行病、艾滋病等问题凸显。

有部分流浪人员属于未成年人,社会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在不同的文化交流情景中,孩童通过参与的方式,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对特定的情景适应的心理机能。双向互动的社会化过程,使人逐步建立系统的人质表征,并且信奉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价值和准则。社会互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学习和认知是建立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而习得的[1]。因为家庭的贫困、情感破裂、教育缺失、流浪乞讨现象的广泛存在,导致相当一部分未成年群体失去了正常的社会互动的交流机会,无法系统的认知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的过程甚至停留在孩童时代。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小孩要么重复着流浪乞讨的生活,要么陷进了犯罪的深渊。齐美儿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社会互动,通过语言肢体等符号和对角色扮演的反馈从而逐步形成自我的意识。因而必须重视流浪乞讨的社会现象,帮助孩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

  (2)选题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069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