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

 2022-06-27 09:06

论文总字数:41906字

摘 要

本文基于中国2008-2016年间的年度银行微观数据,使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GMM)方法,对目前我国251个商业银行进行考察,选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代理变量,研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确对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有显著影响。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者更应该谨慎相互协调,在维持物价稳定的同时,要考虑到宏观情况,应对金融冲击。政策的使用需要根据不同银行进行多方面考虑,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工具都需要慎重考虑颁布时间、适用范围,不同银行间实施有差别政策。本文引入规模大小的虚拟变量回归的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还依赖于银行资本充足率。高资本充足率银行对于政策更加敏感,面对限制性政策更倾向于降低自身风险承担。但是不同规模的银行之间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说明我国并不存在“大而不倒”的现象,因为我国银行普遍被认为破产风险极低,因此大小规模银行间没有这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银行风险承担

Abstract

Using the micro bank database including from 2008 to 2016, the author uses GMM to document the use of the 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n bank risk taking.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have influence on bank risk taking. For maintaining the price level,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macroprudential policy should correlate not only to maintain the price level but also to mitigate the financial shock considering the macro condition. Many aspect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using the policies including the releasing time, the scop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anks. The group regression suggests the 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rely on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e. In front of the restrictive policy, the banks with lower capital adequacy rate show higher risk taking. Howev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banks with different sizes from what is shown in the regression. In this case, there is no “too big to fall” in China because people believe the bankrupt possibility is low.

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Macroprudencial Policy, Bank Risk Taking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4

2.1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概念界定 4

2.2 关于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理论 4

2.3 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路径 5

2.3.1 “收益搜寻”效应 5

2.3.2 “金融加速器” 5

2.3.3 “杠杆效应” 5

2.3.4 “习惯形成” 6

2.3.5 “保险效应” 6

2.4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关系的讨论 6

2.5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6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9

3.1 实证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9

3.1.1 银行风险的代理变量 9

3.1.2 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 9

3.1.3 宏观审慎工具的代理变量 10

3.1.4 控制变量 10

3.2 数据定义与来源 11

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1

第四章 计量结果与分析 13

4.1 估计方法 13

4.2 基本回归 13

4.3 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回归 14

4.4 规模虚拟变量回归 18

4.5 资本充足率虚拟变量回归 18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22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引言

研究背景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货币政策的使用引发了世界各国范围的探讨,关于货币政策对于银行到底有何作用,银行对于金融市场又有何影响。美联邦2002-2005年持续实施的低利率政策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金融产品的膨胀,导致金融机构承担了过度的风险。

我国在金融危机时期没有受到过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当时我国金融市场还是相对严格监管和封闭的,利率市场化还没有改革完成,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低迷的全球经济影响下,我国经济快速回落,因此于2008年11月开始,计划至2010年底总投资约4万亿,用以刺激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此外,我国央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多次降准降息刺激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是传统的央行调节金融体系的手段,主要目的是稳定物价,在金融危机时许多国家就是通过调节利率来稳定市场。但是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的目标与金融稳定目标两者会产生冲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发觉单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做到维护金融稳定的效果,巴塞尔Ⅲ中引入了“宏观审慎”的理念,因此全球各国开始使用宏观审慎工具来协助调节金融体系。美国在2009年宣布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其他经济体开始进行金融体系改革。

研究意义和目的

我国正在持续开放金融市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2015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2017年5月,人民币汇率引入了逆周期因子,我国的金融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与以往大不相同,我国的金融市场程度有了大幅提高。因此,不同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金融业的背景,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势必受到更多国际金融经济的影响,需要改善我国的监管政策,提高对于金融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银行对于实体经济有重要的影响,Claessens和Kose (2017)指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能够加速和放大经济和金融冲击,银行信贷供给的变动能够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截至2017年底,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52万亿元,与2012年末的133.6万亿相比,五年间增长了88.6%,我国银行的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监管程度大幅增强,积极去杠杆,以促进银行业风险下降。和其他国家类似,我国也在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面对我国大小不一的商业银行,设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并且将银行自身资本水平和信贷投放额度相匹配,设立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在2016年,我国正式将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MPA),通过建立一系列防范监管系统来防止系统性风险。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4190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