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比较研究——以日本、美国、欧盟为例

 2023-04-29 02:04

论文总字数:22237字

摘 要

新贸易理论下,本地市场效应已经成为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进入新世纪后,中印两国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规模逐步扩大,两国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本文在Schumacher(2003)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对2000—2012年中印两国与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3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具有更加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但是,印度始终具有发展本地市场效应的潜力,对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弱的中国而言,应充分重视本地市场效应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保证贸易出口的绝对优势。

关键词:工业制成品,本地市场效应,中国,印度

Abstract: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Home Market Effec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fter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China and India continue to optimize the export structure, and gradually expand the exports scale of manufactured good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intensified. By Schumacher (2003) gravity model and 2000-2012 trade volume of five countries,this paper offers a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the home market effect of China and India for numerous industries respectively.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significant home market effects in China than India ,China have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ocal market.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ina has gradually weaken, China should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home market effect ,which can promote foreign trade.

Key word: Manufactured Goods,Home Market Effects,China,India

目 录

1 引言 4

2 文献综述 5

3 中印工业制成品贸易本地市场效应实证方法 6

3.1 实证模型 6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7

4 中印工业制成品贸易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结果与分析 8

4.1 对日贸易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8

4.2 对美贸易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9

4.3 对英贸易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11

4.4 对法贸易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13

4.5 对德贸易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结果及分析 14

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19

1 引言

在现如今的世界制造业格局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制造业无疑成为推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印度制造”也在不断崛起,中印之间的竞争也因此成为热点,对于中印之间的争议话题从未停止,所谓“龙象之争”,历史由来已久。不可否认,中印之间存在太多的貌合与神离,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两国分别位于喜马拉雅雪山的两侧,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悠久,中国濒临太平洋,印度环抱印度洋;人口方面,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人口总数超过全球的38%,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此外,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迫切需要更广阔的市场。进入21世纪来,两国经济发展更是快速向前,与此同时,两国的工业制成品已取代了初级产品的地位,成为两国对外贸易的主力。

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中印两国而言,都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为2237.4亿美元,占贸易出口总额的89.8%,2012年已经达到19481.6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95.1%。由图1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变化情况,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工业制成品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份额从2000年的4.6%到2010年的14.1%。同样,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改革后,印度对外贸易开始迅速发展。2011年印度的外贸出口增长率达到16.1%,甚至超越中国,在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中位列第一。虽然在出口总额上,印度与中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印度在国际贸易中还是具有相当大潜力的。

那么“中国制造”是否会被“印度制造”取代?新贸易理论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是指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6]。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究贸易问题。中印两国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可忽视的是两国也是需求大国,国内存在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这对两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本地市场效应成功的将市场规模和贸易模式相结合,即一国的贸易模式由本地市场效应决定,这意味着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跟国内市场规模有关。

如果本地市场效应成为一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具有更为显著本地市场效应的国家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显著优势。因此,对于中印两国本地市场效应的分析研究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龙象之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数据计算所得

2 文献综述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探究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主要包括两个理论范畴,即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新古典主义理论框架(Perfect Competition and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简称CPS-PC)和垄断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的新贸易理论框架(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简称IRS-MC)[6]。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比较优势的角度主要是从偏好、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方面着手。而新贸易理论则以本地市场效应最为经典,从本地市场规模着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析国际贸易问题。

Krugman(1980)和Helpman and Krugman(1985)首次提出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指出存在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某个国家的某种产品拥有较大国内市场,则该国将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1]。该模型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因此本地市场效应并不具有普遍存在性,之后,学者们试着放宽假设条件,在不同的条件下分析本地市场效应,因此本地市场效应在理论和分析框架上不断得到完善。Davis&Weinstein(1996,1999,2003)对本地市场效应理论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关于本地市场效应的实证性文献也是从Davis&Weinstein(1996)以后开始大量涌现,Davis&Weinstein(2003)在考虑了市场准入因素后,最终得出本地市场效应对一国贸易产出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2]。在其后研究的过程中,Head&Ries(2001)基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产出和需求数据,分析处理后发现逆向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说明本地市场效应并不只是大国的专利,小国也可能成为净出口国,在本地市场效应下获益[3]。Schumacher(2003)采集OECD22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研究,运用引力模型,得出制造业有16个行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4]。Hanson and Chong(2004)基于美国进口数据,运用倍差引力模型进行验证,得出产业的平均运输成本对本地市场效应具有重要影响[5]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223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