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特征研究—以成贤学院为例

 2023-02-22 09:02

论文总字数:37030字

摘 要

这些年来,“郊区化”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在新建校舍时出现的新特征。新建的校区与市中心相隔甚远、出行距离远、出行不方便,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出行困难的问题。 本论文以人为本,对大学生的出行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以在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调查为例,通过问卷详细调查了大学生的日常出行行为,在经验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作为特定群体的大学生在基本生活方面(主要是购买生活用品)、休闲娱乐、学习、访友、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兼职工作五类出行行为上的特点,研究大学生的出行行为、大学生所在高校的区位及校区附近交通系统三者间相互关联的情况;探讨出新的交通措施,满足位于郊区的新校区中广大学生的出行需求。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郊区化”;出行难;五类出行特征;实证研究;改善举措

College students’ travel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 into ChengXian college, for exampl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campus are increasingly moved into suburban . Because of the new campus far away from the urban environment, traffic is very inconvenient,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y of travel are widesprea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oriented" ,this paper studies college students’ travel behavior . Paper into chenxian colleage, for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basic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five specific groups .( people mainly to buy articles for daily , people go out for the purpose of entertainment, people go out for the purpose of study, people go out for the purpose of friends and relatives, people go out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and part-time works) , We study students’ travel behavior and lo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try to study the general traffic system and explore the measures to meet the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campuses.

Key words: the new campuses in suburban; travel difficulties ; Five kinds of travelling characteristics ;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mprovement measures

目 录

摘 要 2

第一章 引 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问题的提出 3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1.4 相关概念界定 4

1.5研究方法 4

文献研究法 4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5

1.7研究框架 5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7

2.1 交通出行理论 7

2.1.1出行的定义 7

2.1.2出行活动的概念 7

2.1.3 出行的分类 7

2.1.4 出行分析研究的进展 8

2.2 可达性理论 8

2.2.1可达性的概念 8

2.2.2可达性的元素 9

2.2.3可达性的相关因素 9

2.2.4可达性的量化方法 10

2.2.5比较量化可达性的方法 11

2.2.6国内外可达性研究与实践 12

2.2.7可达性分析的重要性 13

2.3 可达性与出行行为的相关关系 14

2.4 小结 15

第三章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概况 16

3.1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概况 16

3.2校区周边交通条件 16

第四章 大学生出行特征调查与分析 19

4.1 大学生出行调查的目的 19

4.2 调查时间与方法 19

4.3 大学生出行特征分析 19

4.3.1出行目的构成 19

4.3.2出行频率 20

4.3.3出行方式 21

4.3.4 出行时间 21

4.3.5出行目的地 22

4.3.6出行时耗 23

4.3.7小结 23

第五章 大学生出行行为与出行可达性相关分析 24

5.1 基本生活出行 24

5.1.1 购物可达性 24

5.1.2 购物出行时间与购物可达性的相关性 24

5.2休闲娱乐出行 26

5.2.1 休闲娱乐出行可达性 26

5.2.2休闲娱乐出行与可达性的相关性 26

5.3 学习出行 28

5.3.1 学习出行可达性 28

5.3.2 学习出行与可达性的相关性 28

5.4 小结 30

第六章 大学生出行影响因素研究 30

6.1出行方式的服务距离 30

6.2公共交通设施 30

6.3出行地区特性 31

6.4个人因素 31

第七章 出行相关策略研究 34

7.1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解决“出行难” 34

7.2完善大学周边设施建设 35

7.3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 36

第一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民经济与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我国许多高校投入了大笔资金,在郊区进行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如何搞好新老校区的管理工作,使高校发展更上一层楼,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建国以来,时代的发展对院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先后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90年代,对院校实行了两次声势浩大的的调整。第一次院校调整是对少量高等院校实行“裂变”,第二次院校调整则是在观察“裂变”成效的基础上再对有关高等院校进行“聚合”。2000年为止,全国387所普通高等学校经过合并之后剩下212所。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地理位置相对分散,都属于多校区大学。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我国的高校在第二次院校调整后开始了高速发展的进程。高校高速发展突出表现在,顺应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特点,许多高校不断加强新校区的建设以实现自身进一步发展。新校区在数量上的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一方面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诸多利益和好处,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尤其是,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新校区的建设在考虑了众多问题后,选址在与老校区相隔比较远的郊区,如何使新老校区的协调建设和管理高效化,促使高校进一步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新校区的建设,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又快又好发展,新校区建设运动也如火如荼地举行起来了。新校区的建设是在各种原因的推动下形成的,成为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发展中的一大特征,新校区建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招生人数连年持续增加

高校在招生人数上急剧扩张,众多高校为了适应这一情况,大规模地投身到新校区建设中。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是精英教育,高校入学人数并不多,近几年来,招生人数持续扩张,现有的教学建筑和教学设施已不再能满足大学师生现实的迫切需求,高校的教学压力也因此在逐年加大。在这一经济环境下,高校必然会进行新的投资,建设远离市中心的新校区。从理论上可以得出结论,高校新校区建设的规模随着招生人数的持续扩张逐步加快,建设的步伐也越变越快。根据表1.1,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的招生规模在1978年到2002年间迅速膨胀。

表1.1 1978-2002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总人口数对照表(万人)

年限

1978

1985

1990

1993

1995

1999

2000

2001

2002

招生数

402

619

609

924

966

1597

2206

2683

3205

规模人口

96259

105851

114333

118517

121121

125786

126743

127627

12845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考察招生规模在二十年间迅速膨胀的原因,与人口扩张和国家发展的现实背景密不可分。

(1)人口高峰期的到来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在人口政策的影响下迅速增加。在70年代人口生育高峰的影响下,90年代的中学毕业生在人数上呈现出新一轮的高峰。中学学生在绝对数量上增加了,高校即使升学比例保持不变,招生人数上也呈现出绝对增加的现象。1.1表中反映了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这正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2)民族素质提高的需要

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国家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了,这一时期的竞争不再简单地在人口方面和自然资源数量多寡上进行比较,综合实力成为一个国家长久强盛的保证。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既包括人才的丰富程度又包括科技的发达水平。要培养好高素质的人才、发展出高水平的科技,大规模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是基础。通过大量的教育和研究,全民素质必然会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必然会取得发展。扩大一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远远落后,,只有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才能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促使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2、住宿和改善教学条件的需要

在我国,高校传统校舍的修建都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校舍的建设上,不尽要考虑建筑面积,还要考虑室内条件,以满足新时期的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上的需要。

(1)住宿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住宿条件不断改善,建设更多的宿舍实现师生住宿的需要成为新时期校区建设的要求。现在高校普遍实行学生宿舍公寓制,在这种住宿制度下,高校学生在入住宿舍之前需提前缴纳各种住宿费用。综合考虑了安全、健康方面的因素后,博士一人一间、硕士两人一间、本科生四人一间逐渐成为高校宿舍的标准。相比之前四到八人合挤一间宿舍的状况,需要重新大规模地新置宿舍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住宿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也渐渐扩大,出于满足多方需求的考虑,扩大学校建筑设施,加强校舍的修建,改善高校教师的住宿条件已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2)改善教学条件的现实需要。

学生人数持续增加,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高校需增建新的教室来供应师生,满足其学习研究需求。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已有的教学楼和科研场所有些已经不能适应师生新的实验需求,这些科研教学设施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造。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促使新的教学要求被不断提出,计算机房的建设、体育场馆的修建都是高校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在客观上使得修建新兴建筑设施成为高校建设中必须解决的要求。可见,随着高校人均需求面积的逐年提高,建设更多、更好的学校建筑满足师生们的需求已成为高校建设中的当务之急。然而无论高校校区位于何处,都必须通过校区的扩张保证高校占有足够的土地,在扩张后的土地上修建这些建筑。

3、高校对环境的要求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需要给师生们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校在建设之初大多选址在城市中相对安静的地带,这样的郊区可以远离商业区的喧嚣。这样的选址既充分利用到城市的便利,又可以求得一番安静的所在,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城市在地域上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扩张,许多高校原本处在郊区,渐渐地,这些校区进入到当地城市中繁华的地段,甚至成为城市中心的一部分。在校区中心化的同时,高校内部教师和学生人数众多,形成相对固定的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吸引了众多商家聚集在校区附近。因此,繁华的商业中心在很多高校的周边业已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高校周围都存在一种繁荣而又奇特的商业现象,高校附近的这些商业区被称为“高校周边经济圈”。商业区过多的人流来往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对学生的吸引,却在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校宁静的教学环境,破坏了学校的教学氛围。部分学生因此过早地学习和沾染上存在社会的不良习气,贪图享乐,难以在校区内安心学习。“高校周边经济圈”的普遍存在干扰了优秀人才的培养,与高校的教学宗旨相违背。因此在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高校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

4、土地面积上的限制

传统高校在建设之初出于宁静的校园环境的考虑,多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师生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促使学校周边渐渐发展出商业圈,形成了校区附近的地价昂贵的黄金地段。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新校区在建设上变得困难,校区建设需要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多。学校的财政预算有限,在老校区周边购买土地满足高校扩张的需求常常导致入不敷出。

5、政府支持下的新校区扩张

各级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普遍支持新校区建设。上级政府为了充分利用规模优势,以便统一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和管理,鼓励高校进行相对集中的建设。在集中建设理念的引导下,很多郊区出现了“大学城”,这便是校区集中建设较好的证明。出于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提高的考虑,新校区所在的当地政府出台了种种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投入新校区建设。

1.2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大学搬至市郊,形成市郊大学城,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提到公交出行难,不少在校大学生都深有感触,每逢周末或赶上出行高峰,能挤上公交已经是幸运的了。经常可以见到,在成贤学院公交站牌下,二十来个学生在等车,而每到来的一辆公交都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动。有人说,因为车太少,可平均每七八分钟来一趟的公交车就差“前赴后继”了,车不少,为什么还是挤不上车?有人说,因为学生太多,学校周围的站牌,没有哪一个不是挤得水泄不通的。分析公交出行难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1、公交线路不能满足需求

学生大概有5万余人,而公交线路只有5条,由此我们看到了出行难问题的症结,对于出行高峰时期,可以发现,中间的几站很少有人上下车,这其中停车开车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公交的运营效率。

2、 高峰期人满为患,与闲暇时对比鲜明

东大成贤学院学生乘坐公交时有一个特点,即“潮汐式”人流。在某些固定时间,如:周末或节假日等,人会非常多,而在平时上课或考试期间,很少有同学会往市区跑。人流不均造成出行困难。

3、私人小包价格昂贵,学生宁愿挤公交

在东大成贤学院学校门口经常见到小面、三轮摩托、私家车等等,这些为学生方式的出行提供了第二条渠道。私人小包不拥挤、直奔目的地,方便快捷,但是很少有学生选择去乘坐。因为私人小包价格昂贵,远没有乘坐公交便宜,个人到弘阳至少需要10元钱,如果想便宜就需要等小包坐满,其中的时间不亚于等公交的时间。因此,尽管学校周边有小包,但是学生仍倾向于乘坐公交,也是出行难的原因之一。

4、交通工具单一,学生出行交通工具受限

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出行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如公交、汽车、电动车等多种交通工具。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生出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因此,交通工具单一也是出行难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

新校区大学生普遍反映浦口校区远离市区,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只有到市里去,感受都市气息,才能让他们感觉融入社会。这也是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的意义所在。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实证研究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特点和大学生实际出行行为的特点,考察高校大学生在购物、休闲、访友、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出行需求及这些基本出行需求实际的满足程度。也可以说获得满足这些基本出行需求的出行机会的方便程度。本次研究也分析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出行行为与其所处高校区位的联系、这一特定群体的出行行为与校区周边交通系统的关联情况;探讨满足成贤学院大学生出行需求的、便利的交通措施。

本篇论文切实针对成贤学院地处郊区学生出行不便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和城市生活零距离接触,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方位发展。

1.4 相关概念界定

概念是调查研究的基础,本文有如下核心概念。

  1. 大学生的出行

出行,指机动车、行人从出发地开始向目的地移动的交通行为。机动车和行人完成出行目的后通过各种方式返回校园,这一过程也被记为一次出行,这一出行称为回程。若行人出行是为了完成同一目的,即使是连续出行,不论出行中活动次数的多少,都只作为一次出行来算,打个比方,机动车和行人连续出行是为了多个目的地,有几个目的地就算作几次出行。大学生在校园内部的移动不能算作出行。

  1. 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检修人员接近产品故障部位进行检查、维修操作、插入工具和更换零件等维修作业的难易程度。

“可达性”这个名词,简单一点说,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Hansen 在1959 年首次提出可达性这一概念。在Hansen的描述中,“可达性”被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交通节点间可以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经过40 多年的研究,关于“可达性”得到了很多成果,无论是在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方面还是在揭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理和模拟城市动态演变过程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可达性深刻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交通设施所在区域前景,一旦区域可达性发生改变,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直接影响。

1.5出行特征研究方法

关于出行特征的文献研究

为了完成本次论文查阅了大量文献,这些文献既包括了国内外与出行特征相关的城市规划,又包括了交通工程、社会学书籍和期刊,这些资料的获得需要去各类图书馆和网上查阅。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查阅和整理,确定论文要研究的课题、其中将要涉及到的主要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研究重点,同时借鉴与论文相关的一些理论成果,以这些理论成果为指导,促进论文的深入开展。本次论文的完成以可达性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国外在相关性方面的研究经验,可能多的从相关的文献堆中搜罗出对本次研究课题有启发性的资料。

  1. 实证研究的方法

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研究大学生在出行方面的普遍特征。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成贤学院校区毗邻桥北高新技术开发区,校区周边自然环境良好,土地价格低廉,校园也因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采用新校区的建设模式,校区远离市中心,周边基础设施缺乏,相关的设施及服务需要学校自己建设,这种模式使得“高校办社会”的沉重负担无可避免 。同时,由于新校区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城市中心,这也减少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1)问卷调查

通过在学校东门对成贤学院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询问的问题包括出行频率、出行类型、交通工具和目的地选择等,重点分析了处在郊区的新校区学生在购物、娱乐、学习活动等行为方面的特征,以此为依据,比较位于城市不同区位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出行行为方面的差异性,探讨大学生出行的潜在动力与诱导新校区大学生出行的因素。其中,本次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第一手调查数据,其中实证研究结合采用资料分析总结与问卷调查两种方法。

  1. 对城市规划资料的剖析研究。

需要剖析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周边的用地性质、校区附近公交站点的设置和现存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现状及未来规划。

(3)访谈调查:通过和学校管理部门、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出行状况。

(4)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再采用类比、对比的方法,通过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出行问题的本质。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次论文将研究成果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目标和本次研究的意义,以及论文研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论文的框架和写作本次论文采用的基本方法;并对出行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全面梳理了关于出行、可达性的基本概念和前人在出行方面的理论研究,特别要联系关于可达性与个体出行特征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介绍了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基本情况。第四章通过对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大学生在出行方面的特征。考察大学生的各类出行需求和他们为实现这种需求所花费的实际出行时间、花费的交通成本、出行的安全性、出行的可靠程度等,在此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处在郊区新校区的大学生在实际出行中的方便程度和实际出行中遭遇的障碍。第五章研究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学生在出行行为与出行可达性方面的相关关系;第六章归纳总结了影响到大学生出行行为的众多因素。通过对校区的物质空间特征(比如高校周边用地的性质、交通组织状况、校区附近公交站点的设置和校区附近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等)和调查所得的大学生出行数据加以仔细的整理和深入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其他众因素之间内部的互动关系。第七章提出改进后的满足大学生出行需求的措施。

1.7研究框架

提出问题

以人为本

引言

相关理论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3703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