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力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16076字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1.2 本文结构 1

2 文献综述: 2

2.1 国外研究综述 2

2.2 国内研究综述 3

2.3 本文的创新 4

3 理论框架分析 4

3.1 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 4

3.1.1 教育的配置功能 5

3.1.2 教育的制度性功能 5

3.1.3 教育的生产性功能 6

3.2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表现 6

4 实证分析 6

4.1 当前我国教育人力资本现状 6

4.2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8

4.3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9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1、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作为经济学的研究重点,长期以来,经济增长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不难发现,无论发展水平高与低,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为衡量其宏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的增长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经济理论特别强调了人力资本这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以人力资本要素也得到众多学者广泛专注,得到了迅速成长。中国是人口大国,因此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为主,这说明,我国经济要长期稳定的进步,不可能建立在低级的劳动力基础之上,而必须与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相结合,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教育在社会转型和新历史时期的快速发展中,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可持续、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有效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不可更改的客观规律。教育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取决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掌握。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的发展才能带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教育关系千秋大业,更关系千家万户,是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亦是迈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舍弃对教育现代化的和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就成了一纸空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就是要切准时代的脉搏,摆正教育的位置,理顺发展的思路,培育创新的人才。1978年,我国极具变革型的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居民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11”、“985”工程的启动,使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迈上了新的台阶,是中华民族面对世界形势做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举措,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高等教育人才,极大改善了落后的人力资本状况,促进了资本合理配置,迅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切的提出2020年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新要求。朝着这一奋斗目标前进,就必须牢记教育的服务宗旨,更加关注教育公共服务价值的实现。因此,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二者关系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弥补当前理论缺失的需要,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更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2 本文结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是针对本篇论文所研究问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全文结构做简要的概述。第二节是文献综述,对本篇论文中研究的问题的国内及国外研究已取得的成就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发现他们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本篇文章在写作中的新想法。第三节中,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和发展梳理,简单的阐释这一要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当前教育的现状。第四节,确定研究重点,搜集有关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本文研究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结果。第五节,根据上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确定变量间关系,得出结论,针对所显现的不足之处提出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及建议。最后是本论文写作所参考的文献附录。

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在1906年,费雪在他的一篇题为“资本的性质与收入”的文章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人力资本”,并将其纳入了经济理论的框架之中。一直到1979年,被称作“人力资本之父”的舒尔茨系统性的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并使其加入了经济学,形成了新的分支。舒尔茨将资本划分成两类,即物质和人力,并在1960年就已明确指出过:古典经济学仅仅片面的从物质资本角度无法全面的说明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而其中人力资本要素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的存量越大,那么个人所带来的劳动产出就更高,经济效益也就更大,即人力资本的投入带来了经济的递增的收益率。舒尔茨于1962年所著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表明他已完整的创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并推动其不断完善发展,在理论层面上率先证明了教育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但舒尔茨的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他仅关注到了宏观上的分析,却缺乏微观上细节性的研究。他对影响人力资本的各因素的分析缺少具体的数据支撑和分析,因此内容不够充实,理论更显单一。他针对教育投资做了深入分析却忽视了其他三方面的因素,模型构建不完整。他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只片面的强调了外生因素的影响却忽视了内生因素的作用,使得人力资本的概念不够清晰。这些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

在此之后,更多的经济学者们开始将重点放到人力资本上来,并着手进行相关研究,这些学者的观点在不同程度上建立并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贝克尔将人力资本要素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从微观层面系统的进行剖析,一定程度上对舒尔茨片面注重研究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方面带来的影响这一缺陷进行了补充说明。贝克尔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两本书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和《人力资本》,书中也着重强调了正规教育及职业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再一次丰富和发展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但在贝克尔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仍然是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所进行的研究,沿用了舒尔茨的一些已经成型的理论,缺少其自身对人力资本理论更深层次的研究,因此仍不够全面,这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新经济理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人力资本理论的也随之得以快速发展。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二人主要从内生因素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对内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使得其成为众多海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罗默和卢卡斯发现了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等生产因素的积极的影响,以教育为替代变量,利用数学的方法,创立起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发现了舒尔茨忽视的两项极为关键内生因素,即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罗默指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和专业的人力资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激发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带动经济效益的递增和递增的回报,确保了经济在长期内呈现稳固上升趋势。《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介绍了卢卡斯极富创造性的将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融入到经济增长模型当中去,巧妙的将索洛增长模型中强调的技术决定论与舒尔茨独成一派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二者的积累程度共同探讨,形成了独特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以此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作用做出解释。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学者现有的研究,已将人力资本放到了与其他非人力的要素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纳入了生产关系研究范畴内,并能够在其历史研究经验中注意到当代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总结。因此。中国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应积极借鉴西方的理论的优秀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续深入挖掘探索二者之间的关联,以得出更具现实意义的成果。

2.2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的研究始于九十年代后期,虽然研究的时间不长,但我国学者基于我国当下经济发展的国情,针对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作用做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储中志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力资本等级逐级递增,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逐级递减。张媛媛、吉彩红、佟仁城三人依照教育程度的不同,从数量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研究生和高中教育两类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最为明显,因而得出长期的经济发展依赖于中高级的人力资本的结论。大部分的国内学者都是通过具体数据的测算来衡量人力资本投入的贡献率。如沈利生、朱运法二人将影响中国GDP增长的因素锁定为三种,即:技术进步、固定资产存量、人力资本存量。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出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为30.6%。如王斌、叶茂林、郑晓齐三人估算了我国从1981年到2000年二十年间的人力资本的贡献率,结果高达31.17%。包迪鸿、盛乐二人计算出基础教育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1.8%,而中级教育为26.4%。

目前,基于我国国情进行的研究,是以定性分析和统计分析为基石的。我国针对人力资本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即:先统计当前的人力资本存量,根据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在区域间、产业间的分配情况,利用数学的方法建立相关函数,国内大部分学者大多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具体的计算出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最后分析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发展差异的原因。王德文统计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员数量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据此计算出劳动力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23%。王金营统计了1978—1998年二十一年的数据,计算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对产值增长比率做出的贡献的比例在第一、二、三产业中依次是13%, 16.11%, 49.84%,王金营认为,第二、三产业中具有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尤其是第三产业,更是吸纳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这部分人才的人力资本贡献率与普通的劳动力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测算出的结果显示,第三产业明显优于第一、二产业。因而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水平,不断完善第一、第二产业结构,带动地区间、产业间的经济发展。李玲针对我国三大产业的分布情况和产值比重进行的统计发现,三者的人力资本存量分布差异明显,明显分配不均,导致我国在人力资本的产业分配和及产值结构上有着显著区别。吴兵对中国三大区域的人力资本投入程度及有效利用率的计算结果发现,中西部地区远不如东部,区域差异明显,也就是说,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本的分配不均和有效利用率的不足。

就我国目前所拥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依然存在两大难题:一是统计资料获取难,数据不齐全;二则是计量方法上的缺陷。因此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仍存在一定争议。但无一例外都要肯定的是,人力资本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科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已初具模型。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还需要更加细致和全方位的深入探究,对二者的深层联系及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挖掘,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切实的落到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上来。这些问题都应尽快得到解决。

2.3本文的创新

本文教育投资的角度出发,利用2003-2014年间我国3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人力资本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确保各省各年数据的可比性,在数据处理方面,分别以各省2003年的居民消费量为基期,计算出各省2004-2014年的居民消费指数,并用各省地区生产总值除以这个指数,算出全国31个省的购买力,以此作为回归分析的重要变量。本文通过对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对应的有效政策建议,以通过提高教育人力资本水平来促进我国经济增发展。

3、理论框架

3.1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

财富简单的可以分为两类: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经济增长在表面上通过物质财富增长的量化体现,非物质财富需要依赖某一载体,难于精确测算和度量。人力资本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资本积累来源于经济体本身,体现为劳动者的能力素质的积累,而劳动者的能力素质的积累来源于经济体外部的占绝大多数比例,因此其对经济的影响无法通过准确计量来量化。禀赋资源财富和有效劳动财富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基础要素。但前者仅仅是既有财富的转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后者:财富的增加由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付出和智慧成果,因此可以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在于劳动者的智慧。“干中学”强调,劳动者的智慧来源有三方面,包括人的天赋、社会实践以及人的受教育程度。劳动者利用其自身的智慧,创造发明新的生产工具与方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人力资本投资体现为对劳动者健康水平和智慧能力提升的投入产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机制一是通过增强劳动者的体力带来的劳动付出,二是通过对劳动者的智慧的有效利用和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育基于内生经济系统,并受其约束,是一个专门用于输出人力资本的特殊存在。首先,教育的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其本身所创造的那一部分增加值,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部分,体现为GDP的增加。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教育的作用体现依赖人力资本,作用方式也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以人力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源配置、制度性及生产性功能,以技术为载体,间接的对经济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接下来主要阐述教育的间接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6076字

相关图片展示: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