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洪泽湖的扩张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2024-02-06 10:02

论文总字数:11626字

摘 要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被誉为“淮上明珠”。它是衔接淮河中下游的枢纽, 又是历史时期典型的人工、自然合力作用的产物。南宋建炎二年黄河第四次大改道,使得淮河下游散落的小湖泊开始汇聚成一个大湖——洪泽湖。明清时期洪泽湖在黄河全水入淮和高家堰修筑的推动下,湖面面积迅速扩大,破坏了湖区土壤、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该地区的自然灾害。由于灾害的频发,尤其是重大水灾的冲击,洪泽湖区大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人口数量锐减,城镇土地湮废。该地区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得不随之转变。

关键词:洪泽湖;民生;环境变迁;高家堰

Abstract: the hongze lake, China"s fourth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the west side of central plains of north jiangsu, is known as "pearl on huai". It is the hub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cohesion is history the product of a typical artificial and natural.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history of historical period the hongze lake area of expansion process, the effects on the ecology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n the face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huge chang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made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To provide the vision of hongze lak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so that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and tre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the hongze lake;environmental;changes the people"s livelihood;Gaojia weir

目 录

一、洪泽湖扩张的背景及过程 3

二、洪泽湖扩张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6

(一)生态坏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 6

(二)人口数量锐减,城镇土地湮废 8

(三)湖区人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 10

结 论 13

参 考 文 献 14

洪泽湖地处苏北平原中部西侧,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水库。它北枕废黄河,西纳长淮,南往长江,东通黄海,北连沂沭,湖面分属江苏省淮安市的盱眙、洪泽、淮阴三县和宿迁市的泗阳、泗洪二县。从一众小湖泊发展成淼淼大湖,其形成可以说是历史时期半自然半人工作用的结果。如此巨大的变迁必然会对周边地区产生众多影响,本文主要探索明清时期洪泽湖面积扩张的历史过程中,对周边地区生态与民生造成的影响。并探讨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政府与人民所作出的对应措施。意在为洪泽湖的远景规划提供历史发展背景, 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对待其生态环境。

一、洪泽湖扩张的背景及过程

《禹贡》云:淮河在下游“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没有湖泊记载。而《水经》中上举蒗荡渠,下举射阳诸湖,未记洪泽。这说明了古时在淮河下游没有洪泽湖的存在。当时的淮河下游,包括今洪泽湖区在内的广大地区,是广袤的冲积——淤积平原。但这片平原也有一定的地势起伏,沿淮河两岸,有天然堤发育,天然堤背后或外侧,是为大小不一的浅洼地所在,因潴积而发育为不小的湖泊[1]。见诸于史籍记载者,右岸有富陵湖、白水塘、破釜塘、泥墩湖、万家湖等,且与淮河并不直接地联系,或只在汛期受淮水泛滥的影响。破釜塘等湖荡经过历代的治理,在东汉建安年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大规模南泛之前,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无明显的面积变化。(见图1)

图1:隋唐时期淮河下游湖群分布图

1.万家湖 2.泥墩湖 3.富陵湖 4.破釜塘 5.白水塘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在今河南省李固渡以西“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新道东流出李固渡,经滑县南,穿濮阳、东明之间,再经巨野、嘉祥、金乡之带,汇入泗水,由泗入淮。接着转而向东,过山阳、安东县,于云梯关入淮。从此开始了黄河七百多年大规模南泛,长期夺淮入海的历史。黄河南徙入淮,不仅为淮河输送大量水源,同时也输入大量泥沙。就这样,在黄河来水及来沙的双重作用下,淮河下游的富陵、泥墩、万家等湖荡逐渐连成一片,汇聚成为一个较大的湖泊。不过这个时候形成的湖泊与今天的洪泽湖还差之甚远。因为在宋上石“地理图”仍未绘有湖形,而且元代洪泽湖地区仍有大规模屯田,朝廷于白水塘等处置洪泽屯田万户府,有15000余人,开垦洪泽湖,屯田面积达353万亩[2],表明虽然淮河下游湖群已经开始汇聚成一个较大的湖泊,但面积仍尚小,湖区淮、湖、运并存的形势依然存在。(见图2)

图2:宋元时期的洪泽湖

从1128年到1493年的300余年中,黄河虽然南泛夺淮,但另有北支分注渤海。到明弘治七年(1493年),刘大夏主持治河时,为了保证通往京都的漕运畅通和泗州祖陵不受淹浸之害,将黄河北支诸口堵塞,防止河水侵入运道。由此之后,黄河全水南下入淮,从此洪泽湖进入了正式扩张时期,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第五次大改道为止。

由于黄河入淮河床逐渐沿泗水固定在开封、徐州一线,在清口汇入淮河。淮河中下游河道逐渐淤高,来水入海不畅,水位急剧增高,之前修建的土堤已不能阻挡洪水东侵,黄淮四处决溢,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明代后期,河道总督潘季驯决定大筑高家堰来抬高洪泽湖水位,使湖水水位高于黄河水位,专出清口刷黄,合流入海,从而达到和贯彻“蓄清刷黄”、“保漕抑淮”策略,高家堰和黄河淤积在清口的门限沙一道逼水西汇,“河身日高,流日壅,淮日益不得出,而潴蓋日益深”,“隆庆三年(1569年),黄淮暴溢,横决高堰,入灌诸湖”,[3]淮河与其右岸的诸湖遂连成一体,最终形成了巨型平原湖泊——洪泽湖。洪泽湖的形成改变了淮河的入海通道,大量河水必须经过洪泽湖淤潴后再进入原河道,中游河道排沙能力明显降低,而由于来水的迟滞,大量泥沙淤积湖底,洪泽湖水面急剧扩大了数十倍。

图3 明、清时期的洪泽湖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62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