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意愿调查研究

 2022-07-12 09:07

论文总字数:8978字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16周岁以上,有正式工作的劳动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年龄、工作性质、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对于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为我国延迟退休制度提出了差别制定政策、自愿选择、渐进式延迟退休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等建议。

关键词: 延迟退休;人口老龄化;差别制定政策;自愿选择;渐进式延迟退休

Research on the Retirement Retirement Inten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willingness of laborers to delay retirement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y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workers who are 16 years of age or older who have formal work. SPSS19.0 i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age, characteristical of work, and participation in commercial pension insurance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workers' willingness to delay retirement.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proposals such as differential policy formulation, voluntary choice, gradual delay of retirement, and related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China's delayed retirement system.

Key words: delay retirement; population aging; differential policy formulation; independent choice;gradual delay of retirement

1 引言

退休制度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纵观我国历史,我国的退休制度经历了从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只覆盖小部分职工到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退休条件不断放宽、给付比例不断提高的转变。[1]

我国现行制度规定的退休年龄是:(1)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男性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的。(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职工,连续的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3)因病或非因公致残,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2]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计划生育带来的劳动人口占比低等问题,目前我国的退休制度面临着养老金的社会统筹部分缺口大、退休年龄较低、提前退休严重等问题。而我国目前的退休政策基本沿用了上世纪50年代的规定,所以,改革退休制度成了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新闻报导、政府文件等对延迟退休提出的背景进行梳理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具体分析影响延迟退休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为我国延迟退休的方案提出建议。

2 社会背景

根据人社部2018年5月21日发布的《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17年末,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了4.03亿,同比增长5.87%。其中,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人数分别为2.93亿和1.1亿,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92%和8.36%。基金总收入43310亿元,同比增长23.5%。总支出38052亿元,同比增长19.5%。年末累计结存43885亿元。[3]而据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介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占比34.9%。而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是老年人口占比10%及以上。[4]我国目前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则使得劳动人口日趋减少,非劳动人口日益增长。而《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人数的增长率远低于领取人数的增长率。如果不对现行的退休政策和养老保险缴费机制进行改革,将会导致基金入不敷出,劳动者的晚年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3 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

3.1数据来源

3.1.1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笔者2018年5月至6月进行的《延迟退休意愿调查》。调查对象为我国16周岁以上,有正式工作的劳动者。此问卷调查采取网络投放的形式,截止到调查结束,共收集到460份问卷。第一步筛选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第二步筛选出有正式工作的劳动者,第三步通过性别和法定退休年龄的交叉检验,筛选出认真、如实填写的符合要求样本,得到有效问卷278份,样本有效率为60.43%。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克隆巴赫系数为0.975,表明数据信度质量很高。效度检验中KMO值为0.948,表明数据效度质量同样很高。

3.1.2样本基本情况

有效样本中,男性141人,占比50.7%,女性137人,占比49.3%,比例接近1:1,性别比较均衡。其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样本占比83.1%,表明被调查者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准确地回答问题。

3.2分析结果

调查问卷将可能影响劳动者延迟退休意愿的因素设计为12个问题,本研究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个体特征、就业状况、人力资本状况、保障状况,使用SPSS19.0进行交叉分析。

3.2.1劳动者个体特征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群体赞成延迟退休的个体占31.2%,女性为21.9%。表明男性对延迟退休的意愿比女性强烈,这可能与男性承担的家庭责任较多有关;在年龄方面,21~30岁群体中,赞成延迟退休的比例为35.5%,其次是31~40岁和20岁及以下,分别为28.3%和25.0%。而61~70岁的有效样本只有一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不在分析之列。中青年劳动者的延迟退休意愿高于老年劳动者,这可能是由于中青年劳动者的社会阅历不充分,对于政策的认识程度不及老年劳动者。接着对个体特征进行多因素交叉分析,表明个体特征的叠加效应对延迟退休意愿不具有显著影响。

3.2.2劳动者就业状况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

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军队的劳动者赞成延迟退休的比例最高,为48.3%,其次是国营/集体企业和民营/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的劳动者,分别为44.4%和30.4%。公务员群体和国企劳动者的延迟退休意愿最为强烈,可能是由于该群体对于保持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意愿更强;在工作所在地方面,城市的劳动者占比最高,为36.1%,其次是乡镇和农村,分别为21.5%和10.6%。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随着工作所在地的发达程度呈现了递减的趋势,说明工作环境和延迟退休的意愿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税后月收入方面,15001元及以上的劳动者占比最高,为57.1%,其次是8001~10000元和5001~8000元,分别为40.0%和30.7%。在收入方面,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也存在递减的趋势,这说明高收入者往往希望在退休之前完成更多的财富积累。接着对就业状况进行多因素交叉分析,表明就业状况的叠加效应对延迟退休意愿不具有显著影响。

3.2.3劳动者人力资本状况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

在学历方面,硕士及以上人群对于延迟退休的意愿最强烈,比例为45.7%,其次是高中及以下人群和本科人群,比例分别为40.0%和24.5%。如图1所示,在工作压力方面,完全没有工作压力的人群延迟退休的意愿最强烈,比例为53.8%,其次是压力不大的人群和压力较大的人群,比例分别为43.1%和24.5%。如图2所示,在身体状况方面,身体非常健康的人群延迟退休的意愿最为强烈,比例为38.6%,其次是比较健康的人群和不健康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6.3%和6.5%。结果表明,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和健康状况的恶化而递减。接着对人力资本状况进行多因素交叉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状况的叠加效应对延迟退休意愿不具有显著影响。

图1 劳动者工作压力和延迟退休意愿的交叉分析

图2 劳动者身体状况和延迟退休意愿的交叉分析

3.2.4劳动者保障状况对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

在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方面,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最为强烈,比例为36.4%。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对于延迟退休的意愿没有显著差异。如表1所示,在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方面,参加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较强,比例为47.8%,而没有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较弱,比例为19.9%。说明商业养老保险对于劳动者的晚年生活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如表2所示,在替代率方面,替代率为50%~60%的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最为强烈,比例为50.0%,其次是30%~50%的劳动者和60%~70%,比例分别为44.8%和44.4%。接着对保障状况进行多因素交叉分析,表明保障状况的叠加效应对延迟退休意愿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表1 商业养老保险参保情况与延迟退休意愿的交叉分析

商业养老保险

延迟退休意愿

合计

赞成

不赞成

人数

32

35

67

百分比

47.8%

52.2%

100.0%

人数

42

169

211

百分比

19.9%

80.1%

100.0%

合计

人数

74

204

278

百分比

26.6%

73.4%

100.0%

表2 替代率与延迟退休意愿的交叉分析

替代率

延迟退休意愿

合计

赞成

不赞成

无退休金

人数

1

5

6

百分比

16.7%

83.3%

100.0%

30%以下

人数

5

12

17

百分比

29.4%

70.6%

100.0%

30%~50%

人数

13

16

29

百分比

44.8%

55.2%

100.0%

50%~60%

人数

13

13

26

百分比

50.0%

50.0%

100.0%

60%~70%

人数

8

10

18

百分比

44.4%

55.6%

100.0%

70%~80%

人数

8

21

29

百分比

27.6%

72.4%

100.0%

80%~99%

人数

9

45

54

百分比

16.7%

83.3%

100.0%

100%及以上

人数

3

35

38

百分比

7.9%

92.1%

100.0%

不清楚

人数

14

47

61

百分比

23.0%

77.0%

100.0%

合计

人数

74

204

278

百分比

26.6%

73.4%

100.0%

4 政策建议

4.1差别制定政策与制度的自愿选择

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延迟退休的意愿,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性质的劳动者存在显著的差异。41~50岁的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最不强烈,其次是51~60岁和20岁及以下。事业单位的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最不强烈,其次是民营/私营/外资/合资企业的劳动者。

政策建议:在延迟退休的政策设计方面,不应“一刀切”,而应当针对年龄、行业、职业、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地域等因素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退休政策和制度。比如对于医生、工程师、科学家等高级知识分子,在个人同意且身体状况能够满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提供的劳动的可替代性小,即技术含量高、对脑力的要求高于体力,并且他们的教育周期长,在数十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级知识分子的延迟退休可以创造更多生产力,促进科技的进步。而相反的是,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的其他劳动者,从事的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的可替代性大,即技术含量低、对体力的要求高于脑力。如果对他们实行延迟退休政策,不仅会加重他们的身体负担,而且对社会创造的价值相对较小。

4.2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的保障作用

较之于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没有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延迟退休的意愿不强烈。在有正式工作的劳动者中,只有84.9%的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而有4%的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养老保险,根据表3,这部分人集中在民营/私营/外资/合资企业、国营/集体企业和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军队中。在之后的访谈中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并没有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

政策建议:社保部门应加大对社会保险的监管力度,增加惩处措施,真正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政策,让职工依法享受权益。同时,保监会应加强对保险行业,特别是养老保险业的扶持力度,向群众普及保险知识,更应大力整治目前保险业的不正之风,提高人民群众保障水平,使劳动者的晚年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使延迟退休政策得到更好的推行和落实。

表3 劳动者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和工作性质的交叉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

工作性质

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军队

事业单位

国营/集体企业

民营/私营/外资/合资企业

百 分 比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79.3%

92.2%

77.8%

69.6%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13.8%

5.4%

14.8%

12.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0%

1.2%

.0%

8.9%

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

6.9%

1.2%

7.4%

8.9%

4.3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渐进式退休政策

问卷调查反映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年轻人就业难,在不赞成延迟退休的原因中,有56.31%的受访者选择了“老人不退,新人没位”。这是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大难题。年轻人的就业难问题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很多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小,而且要求高。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如果个人能力不是特别突出,且没有实习经验,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十分困难的。这也衍生出了无业的年轻人在家“啃老”等社会热议的问题。这种现象一旦滋长,将会对今后数十年的社会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荡。

政策建议:政府应当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通过政策的扶持,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年轻劳动者。年轻劳动者加入就业市场可以显著提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有效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同时辅以渐进式退休的政策,让劳动替代性低的、身体状况差的老年劳动者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

4.4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

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2.41亿,占比为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1.58亿,占比为11.4%。由此可知,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在今后的数十年间,以青壮年为主的劳动人口占比会进一步下降,而以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为主的非劳动人口占比则会上升。这将会直接导致我国人口的抚养比上升。这种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劳动生产力的下降以及养老金缺口的进一步扩大。

政策建议: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提高适龄妇女的生育率,从而提高总和生育率。这不仅需要媒体的舆论导向,更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当今社会未婚未育女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出台相应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保障适龄妇女的生育和就业权利。总和生育率的提高对于我国今后数十年的人口红利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4.5降低劳动者工作压力,改善健康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劳动者认为他们的工作压力大、身体状况差,56.29%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压力比较大,16.56%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只有20.53%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身体非常健康。其中以事业单位和民营/集体企业的劳动者为甚。他们的税后月收入集中在3001~5000元和5001~8000元这两个区间,而只有24.17%的受访者投保了商业养老保险。他们对于延迟退休的意愿大多表现为反对。对于这部分劳动者而言,延迟退休对他们意味着“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同时,由于人体的生理特点,同样的工作和劳动强度对于老年人身体的损耗远远高于年轻人。延迟退休的几年对于老年人身体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特别是对于已经处于高压和重负之下的企事业单位劳动者,延迟退休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在不赞成延迟退休的原因中,有74.32%的受访者选择了“担心延迟退休会加重身体负担”。中国网财经中心的民调显示,有96%的社会公众表示:延退5年不合算。[5]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大多数社会公众的直观想法和感受。

政策建议:针对劳动者压力大、健康状况差的问题,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关注过劳问题,进一步落实对于加班补贴的政策执行情况。同时,劳动者也要学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拒绝被压榨剩余价值。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前提和保证。

4.6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托幼体系

调查中,有受访者通过补充环节表示,自己上有赡养老人的责任,下有照顾子女/孙辈的任务。如果再延迟退休,则无法承担对家庭的责任。这也是目前存在的社会矛盾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目前中国的预期寿命已达到76.34岁[6],“4 2 1”家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如何在工作和照顾孩子之间平衡则成了很多年轻人和老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托幼机制还不完善,托儿所和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大多数托幼机构收费昂贵,并且良莠不齐,去年发生的“携程”事件和“红黄蓝”事件让很多家庭对托幼机构产生了不信任。这一点也是影响劳动者延迟退休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策建议:卫计委应当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建设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真正做到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同时,关工委等有关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学龄期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法律法规,整治和规范托幼机构,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这也是提高二十年后新一代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4.7调整替代率

在调查中发现有41.3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预计退休金收入可以达到退休前收入的70%及以上,而22.85%的受访者并不清楚自己的预计退休金收入水平。而正常情况下养老金的替代率应当在70%以下,我们应当从欧债危机中希腊养老金高替代率的事例中总结经验,避免陷入恶性循环。而民营/私营/外资/合资企业劳动者的退休金则相当低,还有8.7%的劳动者无退休金。这说明了我国目前的退休金机制还有待完善。过高的替代率会诱发提前退休,而替代率低则会导致劳动者不愿意延迟退休。

政策建议:人社部应当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调整退休金机制,降低过高的替代率,减少提前退休的现象,这对于减少提前领取高额退休金、降低养老保险统筹部分的支付压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要通过法律完善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机制,保证劳动者能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减轻劳动者退休后的生活负担;此外,针对超过五分之一的劳动者不清楚自己的养老金水平的情况,需要社保部门通过媒体、讲座等形式向劳动者普及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提高劳动者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吟华. 中国退休制度演变的制度分析[D].苏州大学,2008.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97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