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研究

 2022-01-20 12:01

论文总字数:18165字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5

1.1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5

1.1.1选题背景 5

1.1.2研究目的 5

1.1.3研究意义 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2.1国外文献综述 6

1.2.2国内文献综述 6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7

1.3.1 研究内容 7

1.3.2 研究方法 7

1.4创新点和可能的不足 7

1.4.1 创新点 7

1.4.2 可能的不足 7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8

2.1 指标体系 8

2.1.1覆盖广度 8

2.1.2使用深度 8

2.1.3数字支持服务程度 8

2.2 模型设定与分析方法 8

2.2.1模型设定 8

2.2.2分析方法 9

2.3总体面板回归分析 9

2.3.1单位根检验 9

2.3.2混合回归模型拟合 9

2.3.3变截距模型拟合 10

2.3.4变系数模型拟合 11

2.3.5协方差分析检验 14

2.3.6残差项检验 14

2.4区域面板回归分析 14

第三章 政策性建议 17

3.1加强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因地制宜发展普惠金融 17

3.2 互联网金融发展应保持中国特色 17

3.3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 17

3.4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得越界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研究

彭琳凌

,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finance was introduced formally in 2006 to the G20 summit in 2016 set out the high-level principles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clusive finance rose to new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Because the nature of the profits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inconsistent with universality, it has made it difficult to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While Internet finance is not subject to regional restrictions, the low barriers to financial services and low costs coincide with the high level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has opened up a whole new situation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just a few year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uses the panel data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nternet financial general influence factor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so as to better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inancial universality in China the status quo, to identify inclusive finance facing financial bottleneck,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inclusive finance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ernet finance; Inclusive finance; Panel data model;Regional difference

第一章 引言

1.1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自2006年我国正式实施普惠金融以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推广普惠金融的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局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金融服务的主体层次越来越丰富、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服务的可得性也越来越强,由此可见,普惠金融对于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支撑作用。[1]虽然普惠金融初步发展时势如破竹,可是普惠金融风险大、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时动力不足,很快便停滞不前了。[2]毕竟传统金融机构本身并不普惠,相反,普惠金融与其盈利性的本质背道而驰,所以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时服务重心无法下移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先天不足。[3]

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金融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发的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等创新性平台一经问世,短期内迅速提高了公众的金融服务参与度。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相互促进,引领普惠金融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互联网金融发展产生的长尾效应、鲶鱼效应、马太效应等积极效应,能够有效驱动实体经济的成长,更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方法。[4]

1.1.2研究目的

我国普惠金融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互联网金融无疑是推广普惠金融强有力的源动力,也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不可取代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比不同区域间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的发展差异,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1.1.3研究意义

本文对于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影响因素和不同地区间发展差异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国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的发展状态,识别普惠金融面临的瓶颈,以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使互联网金融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促进普惠金融健康持续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普惠金融的研究非常丰富,研究层次包含普惠金融内涵、影响因素和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对于互联网金融能否有效推行普惠金融的看法应该分为两类:延伸观和颠覆观。延伸观以Allen(2008)的观点为主,主张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机构延伸出的实现金融服务的一种新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金融模式;[5]颠覆观以Shahrokhi(2008)的观点为主,主张互联网金融会开启一种新兴的“脱媒”’金融模式,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彻底颠覆。 [6]在影响普惠金融发展因素的研究方面,Arora(2010)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受金融服务是否便利和金融服务成本高低的影响。 [7]Bihari(2011)以印度为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印度贫困人群的普惠金融需求基本通过手机银行得到满足,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手机为载体衍生的多种交易模式更是为普惠金融的发展锦上添花。[8] Diniz等(2012)也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将影响普惠金融的实施程度,他通过巴西的案例分析表明互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会刺激地区普惠金融发展。[9]

1.2.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的普惠金融研究开始的比较晚,相关文献也不是很丰富,但在发展普惠金融的途径研究中却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高霞(2016)从金融的一般属性和具体属性出发,创造性地提出金融是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不是创新,而是金融本质的回归。[10]李雅静、程钟琪(2015)分析了国内普惠金融的整体发展状态,识别了普惠金融面临的阻遏。[11] 在金融技术不断创新并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的背景下,陆岷峰、吴建平(2016)在“长尾理论”视角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否与普惠金融相符,建议引导互联网金融回归普惠本质。[12] 吕瑛春等(2016)结合G20杭州峰会的内容,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运用SWOT模型分析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13]陆岷峰、季子钊(2017)基于相关理论模型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先提高普惠对象承担风险的能力。[14]郝依梅等(2017)基于新疆南疆县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普惠金融明显缓解了农村的贫困情况。[15]

1.2.3研究文献述评

通过研究普惠金融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比较全面,已经运用数理模型并且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涉及到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等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则相形见绌。目前我国对于普惠金融的定义尚不统一,相关文献也仍然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虽然有少数学者已经运用金融模型进行分析,但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数据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层次略显单一。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本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首先介绍了本文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研究的背景以及研究其影响因素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介绍了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的研究现状并做了评述,然后介绍了本文的详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针对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做了简单的概括。

第二章为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首先对实证研究的指标体系进行说明,其次介绍了本文实证研究的模型设定以及具体的模型分析方法,接着对数据进行总体的模型拟合,最后对数据进行区域的划分并进行模型的拟合。

第三章为对策建议,结合第二章的实证研究结果,对于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Eviews9.0进行面板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这些变量之间的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从而考察互联网金融普惠性与使用深度,覆盖广度以及数字支持服务程度的关系。

1.4创新点和可能的不足

1.4.1 创新点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国内学者对于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的研究大多还停留于理论层面,很少结合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对31个省市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数据[1]1进行总体和地区两个角度的分析,从而总结出促进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1.4.2 可能的不足

本文实证分析直接采用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相关数据,互联网金融普惠程度的影响因素在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三个维度下进行分析。其中,使用深度这一维度下还有六种业务类型(支付、信贷、保险、投资、征信、货基)的细分,但由于数据的缺失,不能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2.1 指标体系

由于普惠性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进行模型建立,用较为全面的方法来度量互联网金融普惠性。一级指标为互联网金融普惠程度,选取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表示。二级指标分为三个维度: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

2.1.1覆盖广度

在覆盖广度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覆盖广度一般直接体现为“机构网点数”和“服务人员数”,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用户触及能力与传统形式全然不同。由于互联网不受地域限制,所以不能直观的体现出来,互联网金融得到金融服务的前提是注册电子账户,则选取电子账户数来衡量覆盖广度。

2.1.2使用深度

在使用深度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深度可以用人均存贷款额来表示,而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类型众多(支付、信贷、保险、投资、征信、货基),要全面考量金融服务的使用深度,可以选取使用人数和人均交易额来衡量。

2.1.3数字支持服务程度

在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方面,这是相较于传统金融创新的指标,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便利性和低成本,便利性可以用移动化程度(网络覆盖率)来衡量,低成本可以用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衡量。

2.2 模型设定与分析方法

2.2.1模型设定

根据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并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普惠性主要受使用深度、覆盖广度、数字支持服务程度这三项因素的影响,从而建立互联网金融普惠性影响因素模型,被解释变量为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DIF,解释变量为覆盖广度CR、使用深度UD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SE。对上述指数变量都做取对数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异方差的存在,而且可以让拟合模型的回归系数反映出来的变量之间的弹性相关性更为准确。[16]

2.2.2分析方法

因为本文的样本数据种类为面板数据,包含31个横截面成员在5年内的数据集合,所以运用Eviews9.0,通过协方差分析检验进行面板数据模型的拟合,从而考察互联网金融普惠性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数据的时间跨度较短,所以只研究截面差异,建立含有31个截面成员的方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816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