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新行为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14504字

目 录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4

1. 国外研究综述: 4

2. 国内研究综述: 5

三、典型事实分析 5

四、研究设计 7

1、变量选取 7

2、模型构建 7

3、变量描述性统计 8

4、相关性分析 9

五、模型选择及实证分析 10

1.模型选择 10

2. 回归分析 10

3、稳健性检验 12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12

七、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中国企业创新行为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王咪

摘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方面加大投入,以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来货的有利的市场地位,企业创新行为对劳动生产率是否有影响是一个颇为重要的命题。本文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制造业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创新行为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有正相关的影响关系,企业投入创新行为,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创新行为;制造业

引言

国际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时刻在预示着创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也早已不是科学家“象牙塔”里自己的事,而是关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重要因素。中国近年来通过改革创新也早已跻身世界前列,在某些领域世界领先。因此,继续推动创新,通过创新去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活力,从而使中国企业得到快速的优质发展。十九大代表张瑞敏说过,新时代呼唤新制造,这不仅体现在产品、技术上的创新,更体现在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魏浩和郭也(2013)在研究中提出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并将在不久的未来超过一些东南亚国家,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快提高的过程。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创新就是把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并且打入市场。美国企业的创新制度在世界上都属于领先地位,也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学者研究学习的对象(涂俊、李纪珍,2006;尹小平,2013)。对于创新行为是否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否可以正方向的影响企业的绩效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和分析得出结果,会对我们的研究方向产生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据此得出政府制定创新政策与制度的依据。因此,研究中国制造业创新行为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创新的研究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侯晓红和张艳华(2006)针对研发投入对企业生产率、企业价值、企业产出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成正相关关系。刘修岩(2009)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每个地区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就业密度等等都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正向显著。,程仲鸣和陈荣剑(2017)通过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呈现U型关系。劳动生产率与企业创新有何关系,如何更好的利用企业创新促进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等问题近年来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广泛搜索阅读文献中,已有大量的文献对企业创新的运作规律、行为体、发展环境、标准系统和划分准则等作了的研究,但是从微观层面基于中国企业创新行为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将中国制造业企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将企业创新与劳动生产率相结合,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去检验二者的关系,希望可以补充前人的研究,丰富企业创新与劳动生产率的理论。

本文在既有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通过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更加准确的测度了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行为,并且就企业创新行为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做了严谨缜密的实证检验和分析。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章对与本文有联系的文献进行评述;第三章对中国近年来企业创新行为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进行简单讲述;第四章是进行变量选取等各种对于本文研究的设计;第五章是本文的实证检验和分析并得出实证的结果;第六章是对于本文的总结和得出的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1.1基于理论的研究

 创新理论可以追溯至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于1912年首次提出的“创新”一词。在当时的经济状况的影响之下,他提出了五种不同形式的创新:(1)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即学习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2)引入新型产品,给产品增加新的特质;(3)进入新的市场;(4)改变材料的供应来源,接触新的厂家;(5)构建新的企业组织形态。二战之后,创新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其中新熊彼特学派坚持经济分析的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外关于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也相对比较多,如Engelbrecht(1997)从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研究劳动生产率,并认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再如Hall(2005)从经济总量着手,研究发现经济总量的变化会导致消费者消费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结构的相应变化,继而会影响劳动生产率。Waqar Wadho(2018)在研究中提出产品创新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在创新上有更高投资的公司,生产率更高,并且在引入创新之后,每个工人的生产力、销售额都会更高。

1.2基于实证的研究

Lee和Marvel(2009)就韩国中小型企业的实证分析,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绩效呈现“S”型关系。Peter Makai(2014)通过实施小型创新项目,完成后收集劳动生产率的纵向衡量指标,然后在检验分析之后得出二者的显著相关关系。Wladimir Raymond(2015)对于研发创新和创新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动态做了一系列研究,建立四个非线性动态联立方程模型,观察二元指标,发现创新可以推动生产率的发展,并且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持久性。Baolong Yuan(2018)建立CDM模型研究制造业绿色发展时发现不同的创新产出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影响,更积极的创新行为会促进劳动生产率。

2.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少创新的定义。戴魁早(2011)从静态创新因素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表明除了Ramp;D资本投入可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Ramp;D人员投入也可以提高生产率。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在生产过程中是一种盈利方式,可以有效的发掘出市场中的潜在信息和机会,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去生产处更高效实惠的产品。陈昭、刘珊珊、邬惠婷和唐根年(2017)在针对全球创新城市的分析中得出金砖国家在创新能力上与很多新兴经济体有差距,劳动生产率更是与创新驱动经济体有显著差异。汪琦和钟昌标(2018)在研究美国制造业时,也提出创新体系的构建和运作可以让制造业的运转更加高效。

国内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也相对丰富。许庆瑞(1993)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探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史实来表现出技术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指出创新是提高效率和效益的保证,提出了长远的盈利目标以及它与效率、效益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指出坚持技术进步需要各方面的均衡和配合,最后表明了在研究过程中创新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怎样的关系。侯晓红和张艳华(2006)针对研发投入对企业生产率、企业价值、企业产出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发现研发投入是正向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刘修岩(2009)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每个地区不同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就业密度等等都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正向显著。丁云霞(2014)利用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创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创新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对生产率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将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着重去分析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创新行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最终总结和未来创新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典型事实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有着稳步高效地提升,如1980年的劳动生产率在0.25左右,而2011年的劳动生产率超过了其七倍甚至更多(图1),以1990年为不变价计算,2010年中国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是1990年的一倍以上。可是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增长的数据,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果我们要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地位,那么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势在必行、至关重要的。再加上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所加剧(图2),2005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是10055万,而2015年的时候人数已经达到了14454万,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生产活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给我们的企业造成了双重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适应节奏的变化。

现如今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世界水平的45.2%,G7国家的25.6%,虽然增长率跟这些经济体有差距,但我国劳动增长率的增速远高于其他经济体。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加工制造业就有了迅猛发展,并且带动了人才市场、港口和船舶等等行业的发展。从政策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的政策环境对比其他国家而言也有相当大的优势。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心环节是推动自主创新,还要积极推动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之后, “中国创造”发展就成了他们的奋斗目标。“首先,完善和落实国家关于自主创新的鼓励政策,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去搞研发;其次,政府或者企业购买创新产品时,都应由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再其次,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争取可以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最后,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大力的扶持,给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金支持。”

研究设计

1、变量选取

①解释变量:创新行为在当今社会生产活动中已经是普遍并普及的行为,有很多种测量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行为。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创新行为,一方面可以是企业对于劳工人员的培训,以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和操作技术的进步,这是人力上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是企业管理层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引进新型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人才,是企业可以从上至下灌输新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是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通过生产线上的创新去实现企业的创新和突破,通过这个方式可以生产出更先进更有市场的产品。本文选用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来作为解释变量,这方面投入统计的更加容易,而且在企业的创新中属于最直接最有效的创新行为。在问卷中,有这样的问题:企业在过去三年里是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问题用过去三年是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来作为解释变量。

②被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是企业的创新行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所以被解释变量是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参照张三峰和卜冠亮(2011)的研究方法。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1]由于问卷中没有特别直观的衡量标准,所以我选择用销售收入占雇佣人数的比例来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相当于是计算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③控制变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有:a、企业成立年限,参照程晨(2017)的选择标准,成立时间过短的企业运行尚未成形,在检验中会去除,企业成立年限与劳动工人的熟练度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一定的影响;b、企业规模参照程晨(2017)的测度方法,企业的规模大小间接决定了企业的劳工人数和组织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规模经济效应来作为依据的话,规模越大的企业劳动生产率应该越高;c、企业所有制,每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有自己的经营体制和作息时间,比如说奖罚体制不一样的情况下,劳工的生产效率也必定会不一样,相对来说,越是稳定福利好的体制劳工的劳动生产率就会越高,所以我将此也纳入了控制变量的范围内;d、人均资本存量,是指企业现存的全部资本资源,它通常可反映企业现有生产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在此我们通过固定资产净值与全部正式劳工数的比例来衡量此变量;e、企业人力资本量,参照周晓等(2018)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企业正式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间接的反映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夏良科(2010)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人力资本存量也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本投入可以影响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效率。

2、模型构建

我们选用的是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企业调查—制造业板块的数据,因为数据没有完全给出,我们只采用了2012年的横截面数据,并在数据处理上将回答为-9、-7的样本都删掉,保留回答为1和2的,然后将2重新赋值为0,回答为Yes的赋值为1,回答为No的赋值为0。总结上文所提及的文献并结合中国制造业近些年的发展特点,根据我采用的调查数据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50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