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减少CO2排放吗?-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24896字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4

(一) 国内研究 4

(二)国外研究 5

三、理论分析框架 5

(一)STIRPAT模型改进 6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7

(三)脱钩指数分析 8

四、变量指标的选取和计量模型的建立 10

(一)变量选取 10

1.因变量 10

2.核心变量 10

3.控制变量 11

(二)模型构建 11

(三)数据说明 11

五、实证结果分析 12

(一)总样本回归结果 12

(二)分组回归结果 14

六、总结与政策建议 17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1

出口产品质量提高能减少CO2排放吗?

——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周维海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panel data of 166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10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 quality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oint of view. Based on the STIRPAT model, the relative variables were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the empirical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quality and related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was analyzed by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d carbon decoupling index.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export products and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passed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the curve ,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not yet reached this stage. This paper also reveals two paths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affects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verifi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

Key words: product qualit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mproved STIRPAT model;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 carbon decoupling index

一、引言

伴随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各国对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关注日益加深。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90年的4.231公吨提升到2010年的4.839公吨。在此期间,中国从2.168公吨上升到了6.554公吨,同为制造大国的德国则从1991年的11.623公吨下降到2010年的9.276公吨,中国虽然略低但有逐渐超过德国的趋势。与此相对应,中国制造业和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燃料燃烧百分比从1990年的39.05%下降到2010年的31.03%,德国从16.6%降到12.05%,中国下降了更多的百分点但仍远高于德国。从中可以推出在这类行业中国能源投入占比高但下降趋势明显,这体现在CO2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但增速放缓,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投入伴随着中国产品质量的不断上升。产品质量提高是影响CO2排放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体现,质量提升与碳排放减少是否处于对立面呢?很多研究分析了影响CO2排放的因素,但产品质量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当前世界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对各国来说,维持产品竞争优势、实现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Khandelwal,2010)。Copeland和Taylor(1994)认为低收入国家在污染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贸易会让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环境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对二者关系的探讨日益成为一项复杂、有趣的课题。

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可以提高各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竞争力,在全球化环境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获得最大效益、推动全球化的良性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不谋而合。生产与贸易的全球化,也会导致污染的全球化,当一国享受着其它国家生产的廉价但碳含量高的产品时,要面对环境压力的不只是生产国,而是全球。所以要实现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与碳减排的双赢,不能限定在哪一国研究,而应联动分析。本文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对比研究,考察世界各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从方向和渠道上对CO2排放的影响,从全新的角度为国家政策制定和企业行为提供依据,也正契合了当前各制造大国实行产业升级与减排的双重目标,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产品质量的提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孙楚仁(2014)认为经济集聚能有效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相应地整体上减少CO2排放。施炳展(2015)发现外资对CO2排放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对本土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负向作用超过了正向作用,总体降低了本国出口产品质量。总体来说,若通过大量初级要素驱动所带来的产品质量提升一般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若通过技术创新、效率改善等高级要素途径最终会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进步(姚西龙、于渤2012)、产业结构(于左、孔宪丽2013)、贸易开放度(李 锴、齐绍洲2011;刘华军、闫庆悦2011)、FDI(牛海霞、胡佳雨2011)、城市化(刘梦琴、刘轶俊2011;Ewing、Rong2008)、劳动报酬(许明2016)等来考察对碳排放的单向线性影响,但结果因为选取样本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有些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也有从金融发展(严成樑等2016)、环境规制(张华2014;徐盈之等2015)、经济增长(杨子晖2011)等方面进行非线性关系的分析,它们通过多种路径对碳排放产生非确定性的影响,Grossman和Krueger比较经典地阐述了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呈阶段性特征的倒U型关系。当前将产品质量提升与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统一框架体系直接研究的较少,尚未有学者从宏观层面对它们的关系给出规范和细致的实证研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本文基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角度,分析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检验产品质量提升是否有助于CO2排放的减少。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适用性和广泛性作出检验,也有利于准确定位减少CO2排放的关键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随影响出口质量因素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从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及实现途径进行说明,这主要集中在测算、分析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三个方面,研究多基于中国的区域和行业层面。“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彭冬冬(2016)等通过对中国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许明(2016)分别从融资约束和市场竞争(作用低于预期)、劳动报酬(提升作用)分析了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产品质量提升的效用:通过价格提升和竞争优势显著提高出口加成率,助中国跨越出口低加成率陷阱进行了系统分析。张杰(2015)发现中国企业融资约束和出口产品质量之间是否符合倒U型关系与企业所有制密切相关。施炳展、张雅睿(2016)发现中国通过进口中间品质量的增长带动最终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CO2与其影响因素关系检验的研究更集中,很多结合相关理论构建了自己的研究模型:严成樑、李涛、兰伟(2016)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发现金融发展与CO2强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通过金融发展的不同维度的细化来描述它们各自的影响。张兵兵、徐康宁、陈庭强(2014)通过对STIRPAT模型进行改进用面板数据分全国整体、区域和阶段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压力的影响。金培振等(2014)利用中国35个行业面板数据发现技术进步通过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两条不同路径对二氧化碳排放形成双刃效应,但总体使碳排放强度收敛于较低水平。魏巍贤、杨芳(2010)结合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但发现地区差异较显著。申萌、李凯杰、曲晓茹(2012)通过构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减排的条件,发现由于正向间接效应,技术进步最终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不能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减排,在中国暂时还不能二者兼得,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差异。还有一些学者基于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做了分析和比较,周杰琦、汪同三(2013)发现贸易开放显著提高了碳排放,中国尚未跨过倒U型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拐点,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关于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研究也有较大差异,林基、杨来科(2013)发现EKC假说对于东中西部的适用情况各不相同。许士春、龙如银(2014)却发现二者呈现正U型关系,所以中国在越过拐点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会促进二氧化碳排放。

国内研究多是基于中国的面板或截面数据,对研究单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产品质量提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但缺少跨国研究,研究面较单一,不能得出这两个变量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国家整体上和各自的意义,适用性和参考价值不强。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489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