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14581字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

(一)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机制

(二)投入产出理论

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二)实证分析

1.三次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及比重

2.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产业的中间需求分析

3.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细分产业的中间投入分析

(三)实证结论

五、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

——基于我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

吕智

,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productive services industr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fter analysis,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2002 - 2012, the existence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weakened the situation, but with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n the production of service segments in the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he needs of the increase Large, the overal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ill appears to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of the product, the industry as a whole has been upgraded phenomenon.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producer services, can indeed promot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role.

Key word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input - output analysis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而就其具体部门而言,不少学者和机构对其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大同小异,这里不就这一问题进行过多探讨,仅以中国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作为范围判定的标准。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自2002年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处于稳定递增状态,2015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年产值突破25亿元,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比接近37%,俨然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更应注意到的是,自2012年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以科学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激增,而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对劳动力质量需求不高的产业从业人数虽然仍占据最大的比重,但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而相较之下,我国制造业产值虽依然保持绝对额度稳定增长,但近五年来年增长速度基本维持在10%左右,相比2010年以前17%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从制造业产业结构来看,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在近五年不降反增,而其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2010年及之前的12%左右提高到15%左右,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这一现象中,不难得出我国制造业存在产业升级趋势的结论。而这一趋势,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转变的倾向基本保持一致。为确认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倾向是否切实由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所致,本文从投入产出分析角度入手,借由两者的产业关联来论证生产性服务业切实能够对制造业产业升级起到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

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层次、社会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者与国内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也应有所区分。

(一)国外研究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应运而生,与制造业相辅相成的服务行业,因此,着力于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外学者也往往以发达国家的情况作为依据进行研究。同时,相比于国内普遍注重于结合我国国情,有部分外国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国际贸易,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Seo Hwan-Joo等(2011)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入手,认为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结构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时,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起到充分的作用。

而外国学者研究本国国情的研究中,Luis Lanaspa等(2016)从工业结构关系中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在高价格弹性的产业中能起很大的作用,同时,他认为要更好的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带来的优势,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要做到服务业政策与工业政策结合。Marshall(2012)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入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能够互相作用,形成产业链的集中,从而带来知识溢出,形成劳动力池,共享中间投入品,进而构建一个正向的反馈机制,在特定地区内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制造业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互惠局面。Ramasamy(2010)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效能领域进行了分析,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帮助制造业提高效率,从而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与外国学者相比,更注重研究我国国情,为我国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这可能是与我国的文化底蕴有关,但某种层面上,还是表现出我国学者眼界不甚开阔的现状。不过,在研究我国国情方面,各研究者却也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部分学者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入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形成产业优势的集中,进而形成相关产业的集聚,最终推动城市范围内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其中,盛龙(2013)做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升级存在正相关的判断,豆建民(2016)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完善的实证检验。而程中华(2016)则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双向作用机制,在一定空间内实现产业的集中,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部分学者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研究上又有不同见解。盛丰(2014)积极地肯定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本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区域制造业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交通发达程度与信息化水平通过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间接地促进了制造业产业升级。余泳泽(2016)则研究了空间外溢的影响效果和范围,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果十分明显,在特定空间内能够极大程度地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但存在空间衰减的特征。此外,江曼琦(2014)对此问题的研究选取了政府和城市规划的角度,认为城市空间布局中应注意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信息、商务、科技类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融合; 利用城市道路交通、铁路和水运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空间布局,引导城市制造业的合理布局,最终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升级促进作用创造条件。

有一部分学者则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生关系和关联性。张亚军(2014)从不同产业部门入手进行分析,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来看,内生增长效应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趋于上升,但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仍有待改善。制造业分部门中,内生效应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橡胶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以及绝大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其研究中可以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情况来看,与制造业关联更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影响会更大,而相对独立的金融和房地产则影响相对较小。有学者开展的与张类似的研究,则更多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来探究其发展对经济区范围内全部制造业的整体提升,即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杜传忠(2013)通过比较长三角和京津冀三角产业结构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认为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发展滞后,需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提高其与制造业的耦合程度,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产业升级服务。席艳乐(2013)着眼长三角三个不同省市不同的互动程度,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其双向互生关系,虽然肯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但其认为需要优化其互动机制,以良好的机制来促进两者之间积极影响的扩大。与之相反,刘纯彬等(2013)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进行了分析,做出服务效率是能否发挥最大影响的关键因素,工业化程度也有一定影响,但服务业与产业的融合程度对能否发挥作用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判断。

此外,我国有不少研究者将精力投入到作用效能的领域中。张振刚等(2014)肯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作用,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在提高制造业效率方面存在动态演变。以2006年为界,2006年以前,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扩大有最高的边际效益,而2006年以后,产业规模扩张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逐步减弱,而产业水平、产业信息化与空间相关性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不断增强。李霞(2016)通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得出亟须在政策体系、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好地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升级的结论。陈晓华等(2016)就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的环节偏好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生产环节时,兼备“量增”和“质升”两种功能,且多数生产性服务业的“质升”功能具有“最优环节”,该环节多位于各国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上游度的“中值”区域。申明浩等(2016)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影响,得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来看对制造业产业高度具备显著的正向提升效应的结论;但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会表现出由不显著到正向显著的动态变化趋势;拓展模型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高度外溢作用的发挥会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市场自由化程度的影响。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对制造业产业升级造成一定影响,进而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普遍持肯定态度。

三、理论基础

(一)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机制

目前国内外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机制,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一是基于分工视角的影响机制分析,从这一角度,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本身是制造业本身进行劳动分工的产物,随着分工的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一部分越来越独立,而其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这些被分工出来的生产性服务劳动向制造业产品融合实现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58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