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提供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扬州地区为例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19253字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2

1绪言 3

1.1选题背景 3

1.2研究意义 3

2文献综述 4

2.1国外学者研究 4

2.2国内学者研究 4

2.2.1从投资与融资角度出发的研究综述 4

2.2.2从农户角度出发的研究综述 4

2.3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5

2.3.1研究方法 5

2.3.2创新之处 6

3理论分析 6

3.1理论基础 6

3.2影响因素 7

3.2.1个人因素 7

3.2.2对公共产品及村级民主关心程度 7

3.2.3家庭因素 8

3.2.4环保意识 8

3.2.5基础设施现状 8

4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9

4.1数据来源 9

4.2农户意愿总体分析 9

4.3变量描述 9

5农户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意愿的实证分析 10

5.1模型的选择和函数确定 10

5.2相关变量分析预测 11

5.3实证结果 12

5.3.1个人因素 12

5.3.2对公共产品及村级民主关心程度 13

5.3.3家庭因素 13

5.3.4环保意识 13

5.3.5垃圾处理设施现状 13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15

6.1结论 15

6.2政策建议 15

6.2.1加强宣传教育 15

6.2.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15

6.2.3科学建设使用垃圾处理基础设施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附件:调查问卷 19

农户参与提供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扬州地区为例

殷飞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get in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garbage disposal and views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supply ,we take 200 rural households around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s samples in a random sampling method.We analysis on the satisfaction of current infrastructure supply  and willingness of financing  from farmers'  perspective.It shows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farmers support rural waste treatm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y think more garbage processing infrastructure need to built  in rural.At the same time , most of the them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garbage recycl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armers' willingness of supply may be affected by several factors as the following five categories: "personal factors","how mach they care about the public products and rural democracy  "," family factors ","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state of garbage disposal infrastructure" .We use ordered logistic model to  analysis the data, to verify how much does every factors do to the wishes of farmers.

Key words:countryside;infrastructure;Garbage disposal

1绪言

1.1选题背景

在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村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这类垃圾基本上可以作为动物饲料或者农田的肥料,因此农民并不会被环境污染所困扰。如今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每年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的数量能达到三亿吨以上,而这三亿吨生活垃圾里的一大半是没有被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的;除了数量的增长外,农村垃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不再是以厨余垃圾为主,而是从单一的可降解性生活性垃圾逐渐变为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理难度增大,然而相对应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远远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当垃圾生产的速度快于垃圾回收处理的速度时,垃圾的堆积也就成为了必然,长久以来形成的的农村垃圾自主消化的模式不复存在,而另一方面一部分农民随意丢弃垃圾的习惯也依然存在,这就更增加了农村垃圾回收处理的难度,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也对农村的空气、饮用水造成污染,环境的好坏一直是评价人类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由于农村的环境污染的缘故,越来越多的农户不愿意在农村生活。

卫生部曾经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我国农村每年大约能制造三亿吨的各类垃圾,除此以外,如今的农村垃圾已经逐渐改变为橡胶、塑料、金属以及厨余垃圾等多种垃圾构成的垃圾集合,而不像从前那样绝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瓜果蔬菜或农作物的残余物,然而如今的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基本上都不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方法也大多比较简单,无法满足垃圾处理的需求。另一方面,许多中老年农民也并没有养成使用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习惯,他们更习惯于把垃圾丢弃在路边或小河边,长年累月便形成了一座座垃圾山或漂满垃圾的池塘。池塘里的垃圾很容易经常会通过各种水道进入沟区农田或者主流河道,甚至对农民饮用水源造成威胁,几十年前乃至十几年前农村地区的池塘水还可以用作洗衣游泳,而现在的池塘在农民印象中只是一池脏水。农村垃圾处理缺失问题已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解决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1.2研究意义

多年来,农村地区的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由政府来牵头进行建设,农民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由上而下的公共设施提供的机制。这样的机制有一定的优势,政府主导决策相对于农民自发的组织更具有公信力,也能减少许多矛盾,从而提高效率。但其劣势也同样明显,由于政府往往会忽略农民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农民往往会“被需要”某些公共基础设施,这样就逐渐消磨了农民对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导致农民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当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能与农民的需求意愿相匹配,那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没有意义,调查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农民都认为他们更需要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然而政府却更倾向于一些形象工程的建设 ,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效益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农民需求出发,放弃多年来延续的“供给导向”,也就是要从让“大多数人受益”的“最迫切需要”以及农民的意愿入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机制,扩展筹资渠道。

2文献综述

2.1国外学者研究

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最早对基础设施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应该是国家的义务,例如教育、医疗等典型的公共设施都是由政府负责提供,虽然如今也有私立学校或私立医院存在,但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都远比不上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与教育。 亚当.斯密的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因此在他之后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基本都是描述政府作用及其作为公共产品的特征。正如 J.E.Stiglitz等(1993)认为 ,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政府是主要参与者 ,但对于政府的干预形式以及干预力度的大小等方面则有明显的分歧。

2.2国内学者研究

2.2.1从投资与融资角度出发的研究综述

国内有学者从农村基础设施工作投资与融资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情况以和融资手段进行探索。这样的研究大概分为两种方向:第一种方向认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和支持的力度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的程度来判断,对于相对发达的地区,因为农民的承受能力强,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的依赖性相对弱一些,因此可以让其采取农民自主投资建设的方式,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以帮助促进其发展。第二种研究方向则主张根据基础设施的性质来划分投资来源,举例来说,全国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费用就应该由国家中央政府负责出资建设;而地方政府则负责建设当地区域性公共基础设施;对于具有外部效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则是由受益方,也就是农民根据受益情况集体出资。支持此观点的学者如张蕾和李坚(2005),他们提出就曾提出“三位一体”模式。这两种观点都是从投资与融资的角度出发研究农村基础设施问题,这些观点的可取之处是可以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提供启发。但是由于当前全国各地区农村的经济、生态、人口比例均有不同,因此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各不相同,同一种基础设施在不同地区农村的性质也不尽相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实地进行农民意愿的调查,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建议。

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程度不断加深,然而公共财政却不断减少,再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某些类型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来说,农户其实比政府更具有优势。要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农民的参与至关重要,相关机制的改进也势在必行。

2.2.2从农户角度出发的研究综述

如今很多学者也开始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开展相关研究,这其中的很多人会选择用实证的方法来探讨农民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情况以及相对的供给情况。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的差异,还有不同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程度不同,农民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意愿存在偏好性。就广东省而言,相对于生活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更加满意于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同时农民的参与供给的意愿也符合他们的需求意愿,他们更愿意参与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而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则并没有受到重视。而在安徽省凤阳县,农民的参与供给意愿则并不相同,虽然农民同样是更加满意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但是其参与供给的意愿却与其需求强度关联度不高,也就是说当地农民最愿意参与供给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其最需要的类型。

除了以上的研究方法,对于农民参与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政策因素等等。举例来说,有学者认为农户的收入来源会对农民的供给意愿产生影响,主要收入为农业收入的农户使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频率更高,对此的依赖性更强,更愿意参与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而主要收入来源为非农业收入的农户相对而言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会弱一些。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925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