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吗?—基于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17549字

目 录

摘要: 2

1.绪论 3

  1.1研究背景 3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4

2.文献综述 4

2.1中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4

2.2金融发展对二氧化碳的影响研究 5

2.3 文献评述 6

3.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6

3.1我国碳排放的趋势 6

3.2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分析 7

4.我国省际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8

4.1变量选取以及模型设定 8

4.2实证检验 9

5.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金融发展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吗?

—基于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缪颖妲

,Chin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at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2000-2010, the paper mak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arbon dioxide.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oth of which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will lead to a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should actively play structure effect and technology effect through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 low carbon economy.

Key wor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rbon emission; Low-carbon economy

1.绪论

1.1研究背景

人类历史上在经过长期奋斗后,在经济发展与自然改造发面取得辉煌成就。因此在过去,说到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人们总认为这两个是处于对立面的,尤其是当经济面临的困难时,人们会认为自然中蕴含的无限资源,并且进行环保无疑只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于是人们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牺牲环境以换取经济的发展。然而长此以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发严重,生态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因此受到威胁。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的频繁的生产活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也是不断增加,而“温室效应”以及城市“热岛效应”便由此产生,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也渐渐出现,进而又引发了各种极端天气,这都威胁着全球各国的生存发展。上世纪90年代起,为应对日益变化的气候环境,世界各国就开始建立起公约。

首先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间达成,并在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紧接着1997年在日本京都,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签订了《京都议定书》,它明确指出为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需得到限制。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如今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2008年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八国集团领导人就节能减排这一话题,达成了一致的目标;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192个国家签订了《哥本哈根协议》,这意味着从“高碳”向“低碳”转变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各国的认可;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世界各国和环保团体签订《巴黎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采取减排措施,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帮助其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重大问题,学术界也渐渐开始关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问题。紧接着,学者开始提出了低碳经济模式,对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大部分研究内容有包括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碳排放的减排策略研究等等。而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技术水平提高与产业结构变革,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起到支持作用。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研究者们密切关注的主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都开始意识到了环境的恶化及其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恶劣影响,并对其进行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不断增加,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温室效应”。为了应对气候变暖问题,许多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出了法律法规去解决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努力实施一系列政策减少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主要靠金融机制的支持,而金融发展是否真的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深入分析才可有定论。目前的期刊文献中,已有不少研究确定了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些研究认为经济行为会导致环境恶化,因为经济增长会导致更多的消费和生产活动去满足社会需求,那将会产生更多的污染废物。但更多学者认为随着金融的发展,经济水平能够得到提高,环境污染会随之减少,进而能够促进环境改善。在国外的研究中,早已有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环境能够产生积极影响。Meadows et al(1992)指出经济活动能够平衡和促进环境,这与世界银行所强调的高经济增长和高环境质量能共存的“双赢”策略一致。Birdsall et al (1993)指出金融发展能够为现代环保科技提供渠道。Romer et al(1999)指出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通过帮助外商直接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将采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之一:金融发展来进行研究,主要基于我国2000—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具体影响,证实我国金融发展是否真的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根据结论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实施低碳经济提供参考。

2.文献综述

2.1中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在碳排放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总结了一下,大体有以下几个主要影响因素:人均收入、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

在国外的研究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Kaya(1990)提出的恒等式,其认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均GDP、能源结构碳强度、能源消费强度和人口因素。Dietz et al.(1994)在kaya恒等式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了 IPAT 模型,建立了STIRPAT 模型。Ferreira et al(2012)考虑了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于是剖析了虚拟交通灯对碳排放的影响,文章研究了虚拟交通信号灯(VTL)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文章使用了一个复杂的模拟框架再现一个真实的城市场景,涉及了微观交通,无线通信,和排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VTL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大幅减少;Ren et al(2014)则分析了自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碳排放量是否受影响。其文章采用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19个产业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中国2011大产业的能源密集度、人均产出、贸易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比较优势、环境规制、技术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污染避难所”,人均产出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处于曲线的上升阶段;FDI和贸易比较优势主要推动着我国的碳排放;贸易开放度、环境规制、技术将降低我国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因此,中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与FDI的流入规模,在贸易比较优势向清洁型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促进环境监管水平,引进和发展低碳技术,避免中国受到污染的避风港。

在国内研究中,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基于几个模型。李国志等(2010)基于STIRPAT模型,主要研究人口、经济和技术这三个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根据分析得出这三个因素对不同区域碳排放的影响不尽相同:前两者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杜鸥(2011)也利用了STIRPAT模型,并选取了人均GDP、能源强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对外开放度作为变量。宋德勇等(2011)也是利用STIRPAT模型,并针对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城镇的碳排放之所以快速增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同样,刘华军(2012)也利用了STIRPAT模型,同时结合EKC假说,也是研究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得出城市化与碳排放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高翠云(2015)利用了扩展的STIRPAT模型,研究省际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其中研究内容有人口、GDP、能源强度、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倒U型关系的结论。张珍花等(2011)建立了传统的面板数据并选择FGLS模型,选择了三个影响各区域碳排放的共同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最后得出结论是这三个变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呈现倒E型关系、正相关关系、倒Q型关系。刘广为等(2012)利用了传统的Kaya恒等式,选取能源结构碳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这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最强的是第三产业的占比,紧接着是能源强度,效果最弱的是能源结构。

2.2金融发展对二氧化碳的影响研究

2.2.1国内金融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我国的金融状况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例如:唐礼智等(200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全国各区域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导致金融规模发展速度以及金融效率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并且发现了全国和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城镇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关系,而中西部则不满足。乔海曙等(2009) 基于非参数相关检验和分位数的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我国金融发展和城镇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从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倒U型关系。

对于金融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国内少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可能导致环境恶化。例如:徐盈之等(2010)运用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1998—2007年的面板数据,将金融发展变量引入传统的EKC分析框架,考察了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实证结果从多个变量来看,都能表明金融发展加剧了我国环境的恶化。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754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