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14159字

目 录

Abstract 5

一、引言 6

(一)、选题背景 6

(二)、研究意义 6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6

二、理论与文献综述 7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7

(1)、国外研究 7

(2)、国内研究 8

(二)、相关理论 9

(1)、委托代理理论 9

(2)、管理层权利论 10

(3)、人力资本理论 10

(4)、双因素激励理论 10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11

(一)、研究假设 11

(二)、回归模型的建立 11

(三)、变量设计 11

(四)、样本数据与选择来源 12

(五)、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 12

(1)描述性分析 12

(2)回归分析 13

(四)、结语 14

(一)、本文结论 14

(二)、建议 15

(1)、 加大股权激励的范围和力度 15

(2)、 加大股权集中度 15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8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刘金婷

摘要: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效激励措施,在企业中广泛运用,他在留住人才,提高绩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2014—2016年30家新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股权激励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股权激励与经济增加值正相关,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有影响。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绩效、上市公司

Abstract

Summary:Equity incentive as a long-term incentive measures, widely used in the enterprise, h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taining talent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30 listed companies with new equity incentive in 2014-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and the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quity incentiv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irm. In particular, the equity incentive and net Asset yield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equity incentives and economic value added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of the company's performance imp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自古以来,商业就作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代社会随着商业化的加深,股份制公司的出现使得经济的更加多元化,,股东逐步增多, 以股东作为公司的管理人才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在现代企业中,由于股东的素质良莠不齐不能有效地监管和管理企业,职业经理人经过系统的培训对于公司的营运具有相当的手段,但是职业经理人的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目标不一致。委托代理的问题就在此基础上被学者提了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盛行一种将股票期权等权益作为奖励授予员工的方式,这就是股权激励的开端,运用股票激励的方式将管理者的自身利益和企业的公司绩效形成利益链,从而更加使管理层的效用最大化。在1998年,500家公司CEO有40%的收入来自于股票期权,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对自己的管理者实行了股权激励。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实践检验股权激励在西方获得了成功。我国引进股权激励机制时间较晚,大约在20世纪末,并且发展到今天,跟国外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我国在5015年后逐渐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完善股权激励制度,并且这一系列的试行办法使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有了政策指导和规范的内容体系,也代表着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受到的重视逐渐加深,本文以此为契机,帮助了解股权激励机制,或许能给企业以启发。

(二)、研究意义

国内外近几十年来不断研究股权激励,使其作为一种激励制度,研究日趋完善。企业对于股权激励制度的利用也在逐渐的扩大,所以股权激励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他解决了管理层只注重自身利益,企业只注重公司绩效的问题,将两者的问题进行合并,并且鼓励管理层努力工作壮大公司,奖励股权的功效很多,既可以作为管理者以前工作的酬劳,也可以当做是以后的酬金,并且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手段具有长期激励的特性,我国在20世纪末引进此机制,以目前来看,虽然大多数公司已经对股权激励的长期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国的经济市场有其特殊性使得股权激励的长期作用发挥的不是很理想,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案例而且加以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对于股权激励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娴熟,以此来增加公司绩效,为我国资本市场贡献微薄之力。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就其公司绩效是否受到股权激励的影响产开探讨。首先,本文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研读了相关的文献,并且从中得到启示,通过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来研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最后得出相关结论,提出对应的意见。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引言。此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大概介绍股权激励的发展缘由和历史,以期在分析的同时为读者增加趣味性。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

第二部分,理论与文献综述。主要就国内外的研究简单的做一个梳理,就股权激励发展的几十年来,学者对于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研究,并且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首先就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相关的回归模型,简单介绍一下变量的选择与设计,然后对样本进行选择(就2016年实施股权激励的30家和上市公司),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两种方法研究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第四部分,结语。根据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针对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并且对本文的研究不足做一个阐述。

二、理论与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国外对股权激励机制一道研究起步较早,并且观点也比较分散正相关,负相关,非线性相关,和不相关的观点都有人支持,但是国外学者的主流观点是正相关,下面就国外学者的观点做一个梳理。

线性正相关观点的研究:

1932年,Berle和Means分析了经营权和所有权,认为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分离,并且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且呈正相关。

1973年,Jensen和Meekling认为高管的工作热情会随着股权比例的提高而提高,“利益汇聚假说”由此而来。

2002年,Kedia和Mozumdar选取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两百家上市公司(1995到1998)这三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且将异常报酬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出二者之间成正相关。

2004年,Frye用托宾Q值衡量公司绩效,得出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线性负相关观点的研究:

1983年,Fama和Jensen他们认为说如果管理者所有权提高了,他就有更多的权利来控制整个企业就会增加自身价值而减少企业价值,从而降低公司绩效。

1997年,Loderer和Martin将托宾Q值作为评价标准,使用联立方程模型得出管理层持股影响公司绩效的效果不显著,反而公司绩效对管理层持股的影响较为明显,并且两者负相关。

2000年,Nakamur和Shivdasani通过对日本本地工业企业研究发现“管理者防御”效应确实存在且产生了负面影响。

线性不相关和非线性观点的研究:

1998年,Morck、Shleifer、Vishny以“利益趋同假说”作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980年的371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考察托宾Q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关系,得出了区间有效的结论。

1998年Cho对Morck做过的实验用其他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影响不显著,不存在相关线性。

(2)、国内研究

我国国内研究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相较于国外而言,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现在的研究较为片面,且学者们对于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影响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国内主流的观点主要分为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三种。

线性正相关观点的研究:

2000年,刘国亮、王加胜对股权集中度进行了分析(前5位股东占总股本的比例),公司绩效的指标采用了总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发现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

2002年,张晖明、陈志广选取对近两年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进行研究,得出股权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

2004年,姚琼重点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比例(以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发现它和公司绩效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2005年,李耀、管恩华采用股票增值权作为股权激励情况的变量,着重分析了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股权激励情况,得出股权增值权能够帮助企业完善自身的结论。

2008年,林发成对23家信息技术类的上市公司中进行研究,它们都实施了股权激励,并且运用多种方式得出了股权激励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

2016年,李红就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净资产收益率和管理层持股比例对每股收益的作用进行分析,得出两个都是正相关,且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作用要强于对于每股收益的作用。

线性负相关观点的研究:

2000年,魏纲分析了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情况,把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自变量,发现与公司绩效之间是完全负相关的关系。

2001年,于东智认为当高管持股比例过大时会导致股权转让流通困难,高管就会为了自身利益影响公司绩效的产生,所以两者是负相关。

2003年,朱志龙和丁立权以地区为界(湖南省)进行分析,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非线性或不相关观点的研究:

2002年,袁国良、王怀芳、刘明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绩效的代表因素,得出相关性在公司绩效和高管持股比例之间不显著。

2005年,宋增基、张宗益等人大量研究了1992年—2002年这几年间的公司,发现他们的的公司绩效与管理人员持股水平相关性不大,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2011年,李梓嘉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之后得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2016年,邹静通过分析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得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二)、相关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形成契约,并且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使契约达到最优化,而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两者的目标不一致,而且现在企业股权分布不集中,股东的素质由于人数的上升而得不到保证,直接对公司进行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专业的管理人员由此应运而生。委托代理包括:一公司股东委托董事会监管公司的运营;二职业经理人(即我们所谓的高管)在得到董事会的授权之后,掌握整个公司营运。委托代理促使了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目标的统一,使他们相互激励,制约,并且对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了统一的划分。委托代理理论有三个假设作为基础:第一、代理人即“经济人”,她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满足。第二、股东由于难以对公司绩效做出有利的决策,必须利用管理人来达到治理公司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两者信息不对称的十分明显。第三、经济人直接运作公司,这样就大大减小了股东对经济人的监管。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扩大自身利益,股东却要求代理人要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两者的矛盾使得代理人的行为会有一定的偏差,所以要形成一套准则来规范代理人的行为。

(2)、管理层权利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159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